忆东重 寄深情 继往开来
2015-07-10 作者:苏升贵
王家勋老师代表师生向车间领导、 师傅们汇报3吨锤锻造操作机设计方案
学生在车间现场同领导、 工人师傅们讨论设计方案万吨水压机用的工具操作机
我于1959年9月从哈工大被调往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型机械学院(1960年更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任教。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东重在人才培养方面和哈工大是一脉相承的。哈工大办学的优良传统对东重有很大的影响。东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到1978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它的办学经历是值得我们回顾的。
(一)东重从1958创立之初与哈工大一样,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所需要的建设人才为己任。东重采取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如组织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生深入到工厂和农村进行调研;组织各项公益活动及组织政治学习等,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对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1960 年3月至5月末,学校应齐齐哈尔市委的要求,先后组织了50名教师和467名学生,分批到齐齐哈尔市的65个工厂投入到“双革”(即技术革命、技术革新)活动中,师生同工厂人员一道完成了许多项目,例如锻压专业为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厂设计了“2吨大转盘锻造操作机”,供“630吨锻轴专用水压机”专用,从而解除了锻轴时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受到了工人师傅的欢迎,至今已使用50多年。1960年9月学校应市委要求组织了1000多名师生到查哈阳农场参加紧急抢收劳动,艰苦劳动20多天,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深知农民生产粮食来之不易,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这些政治思想教育和活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甚至在学生毕业以后,会继续在其工作、生活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二)东重自创建以来始终保持和发扬哈工大艰苦创业、勇于进取、严谨治学和实事求是的优良校风,这是办好东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东重坐落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西端的原野上,其东侧毗邻第一重型机器厂,它是我国最先进的重型机器厂。这样的邻居无疑为东重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等工作带来了非常有利且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校搬到富拉尔基后,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教室和宿舍,由于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待建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经常停工待料,建设进度缓慢,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这困难面前,学校首先向热电厂借了部分家属宿舍,安排部分家属居住和教学用房;其次是在校址上建了临时的简易房,用于上课和办公,开办食堂和图书馆,安排学生、教职工居住。冬天,富拉尔基的天气十分寒冷,虽然生了炉子,也要戴上棉帽,穿上棉衣上课;晚上睡觉时要“全副武装”,有时深夜还能听见野狼在附近嚎叫……在种种困难下,师生和员工都精神饱满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在生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自己动手参加大量的建校劳动,在工地上挖土方、走跳板,往楼上挑运砖瓦和各种建筑材料。师生建校劳动代替了许多建筑工人的工作,加快了建设速度。
这些建校经历给许多师生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记忆,许多师生离校后都找机会回到故地校园,观看一房一舍、一草一木,回忆着在此建校、工作和学习的情景。在建校的过程中,全校师生增强了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创业精神,并在建设燕山大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这种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创业精神!“治学严谨”是东重继承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哈工大极力推进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理念就是“治学严谨”的具体体现。东重和哈工大一样要求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培养好学生为己任,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教风,并要求教师要刻苦钻研,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水平关等“三关”;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端正的学风,要在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等“三基”上下功夫,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革前,哈工大及东重的主要课程都要进行口试,采取抽题签、稍经准备后进行面试,这种考试很严格,其主要是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能否融会贯通,将督促学生深化学习,巩固学到的知识。东重和哈工大一样都执行严格的学生毕业、补考、留级及退学制度。
(三)学校搬到富拉尔基后,就很快扎根在这“北大荒”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学校在教学、科研工作上,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上都很快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教学上,东重应开的课程和应进行的各种教学环节已陆续全面展开,并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的有利条件,开展了各项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请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讲课、指导生产实习;教师结合现场条件,开展了现场教学活动;结合工厂的科研和实际需要,开展了科研及技术革新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工作,培养、锻炼了学生,又为工厂做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了工厂和师傅们的欢迎和赞扬。在科研工作上,东重从建校到1984年,在科学研究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及兼顾地方工业发展的科研方向,组织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积极开展与工厂、科研部门的协作,共完成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有2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有31项获省、部科技成果奖;发表了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曾在国际年会上宣读8篇。此外,还编写了全国发行的专业图书38种。在人才培养上,在校生除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外,还为“一重”培养在职、脱产的轧钢、锻压专业的专科学生,他们毕业后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或各级的技术领导干部。
学院从1959年就有了首届毕业生(锻压、轧钢54级),学院从1959年到1984年燕大开始筹建时,已为国家培养了21届本科毕业生和6届研究生共近6000人,其中包括了现任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锻压76级毕业生、十八大中央政治局委员)、丁薛祥(锻压78级毕业生、十八大中央候补委员,现已从上海调到党中央工作)等同学。同时培养了专科生、夜大生近千名,现在许多各届毕业生已成为本行业的技术骨干或企业的领导人。这些毕业生的声誉很高,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四)1961年5月19日,第一机械工业部确认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为部重点院校。1978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学院已经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特色的学科群和科研队伍,为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创立了更好的开端。
从1984年起,东重又担负起更加繁重的燕山大学建设工作,一直到1997年1月,把燕山大学稳稳扎根于燕山脚下、渤海之滨上,从此,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完成了承前启后关键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东重仍永驻在我们心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它,东重那坚苦创业、严谨治学、崇尚实践等的办学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要继承弘扬东重的优良传统,办好燕山大学。
来源《燕山大学报》第605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