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探索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2023年6月16日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与
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交流研讨会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如何改进?
各项专门课程如何种好“责任田”?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何形成协同效应?
快跟学部君一睹为快吧!
时代命题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之际,6月16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交流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电视学院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协办。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交流研讨会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和课程思政普遍推行的背景下,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与专业教育逐渐打破思想藩篱,走向协同合作,但仍面临协同体系不完善、融合不到位等共性问题。由此,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齐聚一堂,聚焦三全育人,探讨如何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次交流研讨会对于解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深化协同育人效应,具有重大意义。
▲ 交流研讨会合影留念
本次交流研讨会上,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王晖发表开场致辞;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东建,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进行主旨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教研室主任杨倩、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龙、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涂凌波、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李威颖、电视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系主任丰瑞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波六位老师进行专题发言。
本次交流研讨会特邀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青,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副主任委员郝立新和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进行点评与指导。交流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叶明睿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电视学院的多位师生参会学习。
▲ 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叶明睿
▲ 师生齐聚一堂,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合力育人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王晖在开幕致辞中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守在我校马克思主义传播最前沿,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电视学院作为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责任单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方面拥有很多国内领先的经验和做法。希望今天的交流座谈会不仅会在这两所长期深耕思政教育的学院之间擦出智慧的火花,而且也将在全校全面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示范性、引领性作用。
▲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王晖
在主旨发言中,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东建指出,思政教育要从针对性、实效性化为课程的吸引力。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借助视听语言和技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学生心里。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各门课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目标蓝图之下,要发挥好三个合力的作用:一是增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创新课程实践与互动形式、三是助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合力,以“有光有影、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课程改革,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落地实施,最终目标是在全校形成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局面,助推全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功效的系统性延展。
▲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刘东建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提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如何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色,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更好地为解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贡献新闻传播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的重大时代性课题。曾祥敏老师从融合方向、育人方法与启智方式三个主题出发,分享电视学院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一是探索党建引领的思政教育融合方向,将党建、思政、专业相融合。二是探索打造具有全媒体特色的“五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将“课程思政、作品思政、实践思政、项目思政、活动思政”一体化推进。三是探索师生共创的思政教育启智方式,以“新闻教育实践观”构建“实践赋能·知行合一”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践行师生共创、教学相长、启智赋能。
▲ 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
思政教育
在专题发言部分,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电视学院的六位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从具体课程项目的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等方面,分享自己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践行路径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教研室主任杨倩的发言主题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精准对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的提升创优研究”。杨倩老师指出,红色资源是讲好“大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宝库,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电视学院的红色文化项目,如红色文物微视频创作大赛、《红色文物青年说》等项目,都是诠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通互进的优秀案例。杨倩老师认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精准发力,真正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教研室主任杨倩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龙的发言主题为“讲好中国故事,厚植家国情怀”。张龙老师从俄乌局势突变的案例引入,提出当前国际传播要尤其关注国际舆论场这一没有硝烟的战场。课程思政建设理念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穿“服务国家战略”全过程和“对接业界资源”全链条。张龙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国际新闻理论与实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通过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全模块覆盖;多元场景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全场景协同;支架式教学,实现课程思政全主体参与。
▲ 电视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张龙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涂凌波的发言主题为“建构自主知识体系背景下新闻学理论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考”,提出第一要把握战略方向,围绕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目标,立足中国实践、建设自主知识教材;第二要明确定位目标,在新闻理论课中应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第三要建设中国新闻学,立足中国、融通中外,回应数字时代新闻学理论范式的创新需求。总之,涂凌波老师认为,要建构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融通性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以自主知识培养自主人才。
▲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系主任涂凌波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李威颖分享了自己加入学院四史教育特色教学团队的感悟。对于践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李威颖老师认为,一是要善用大思政课,课程教学应结合学生实际,如邀请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与本专业结合,讲解党的历史与理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认同感更强。二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如邀请学校参与过少数民族扶贫建设和教育帮扶的老师和同学们走进思政课课堂,讲解平等、团结、互助与合作的民族关系。三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要建立共同体意识,与国家发展和高校协同育人建设同向同行,打好组合拳,谱写“三全育人”新篇章。
▲ 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李威颖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系主任丰瑞的发言主题为“专业实践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丰瑞老师指出,以课程思政为指挥棒,电视学院形成了师生共创的“有组织的实践”特色。在专业实践教育中,一是面向国家需求,找准实践创新与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二是面向新闻一线,发掘职业素养与课程思政的结合点;三是面向学生精神塑造,拓展心灵教育与课程思政的交汇点。由此,丰瑞老师认为,思政元素其实是更广阔的真、善、美的元素,是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元素。教育教学的重点更在于关注育人的过程,所有专业课都能成为社会课程、人生课程。
▲ 电视学院媒体融合与传播系主任丰瑞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波围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力育人模式’未来共享”的主题,总结了“五个一”工作指南:一个思政合力育人方法体系,一个常态化交流研讨机制,一批典型的传媒课程思政案例,一批具有传媒特色的思政课课程群和一个优秀的课程育人教研团队。赵波老师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政治素养融进去;坚持学科交叉,把系统思维融进去;坚持合力共建,把传媒专业文化融进去。由此,促进大思政课的共建共享、交流合作,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
▲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波
本次研讨会在主旨发言和专题发言环节之后,特邀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哲学专业)副主任委员郝立新和清华大学教授、教育部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青三位老师进行专家点评与指导。
贺小飞副院长总结老师们的发言既有学校学院层面的顶层思考设计,也有具体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创新思考,围绕五位一体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电视学院的老师们不懈追求、精益求精,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上卓有成效,取得了优异的的育人成绩。同时,贺小飞副院长也提出自己在思政教育中的两个困惑问题,与与会嘉宾探讨:即“如何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关系”和“如何有效实现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点面结合”两大问题,如何理解和解决以上两大问题,将决定未来协同合力路径,也会引领多样化、多模态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方向。
▲ 本科生院副院长贺小飞
育知育德,育人育才
知识传授,价值引领
本次交流研讨会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探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
集专家之智,增育人之效
为协力构筑育人大格局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