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项!中东学院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

2021-06-30 19:33:59

为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激励广大女职工立足新时代、 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4月1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了《关于表彰全国五一巾帼奖状 (奖章)、 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标兵) 的决定 》。在中东学院党总支的带领下,我院继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后,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殊荣,北京市共有12个集体获此称号。

 


 

 


 

 

北二外中东学院有教师26人,其中女教师20人,占全院教师总数的80%。就是这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年轻奋发的巾帼团队,近年来一直承担着新时代中东学人才培养和面向中东地区20多个国家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任,在人才培养、翻译实践、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各领域成果斐然。

这支女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国家级资深翻译家”“阿拉伯布克奖首位中国籍评审”“北京市优秀思政工作者”“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阿拉伯语专业金课大赛二等奖”等一系列荣誉的获得者。由于她们的努力,中东学院荣获“国家级一流专业”“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以及“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称号,并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党建标杆院系”。

 

一、译林娘子军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让中东地区听懂“中国声音”

北二外中东学院成立于1964年,建院56年来,始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培养出七位共和国大使、以及一大批活跃在中阿文化交流领域的杰出人士,是一所拥有厚重红色底蕴的学院。近年来,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翻译党建领航攻坚工程,让更多中东地区国家了解中国的新时代、新思想、新实践。

中东学院女教师在其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学院拥有3位资深翻译家,其中2名为女性,中东学院翻译教研室全部由女性教师组成。

张洪仪教授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优秀阿语人才,凭借数十年来为党和国家承担重大翻译任务的丰富经验,成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文版、《十九大报告》阿文版、《中国共产党章程》(十九大新修订)阿文版的主要译者之一。

张洪仪教授

 

魏启荣教授是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优秀思政工作者、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阿汉高级翻译团队带头人。近年来,她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承担传译活动30余次,连续五年承担全“两会”的阿拉伯语传译工作,参与“习总书记外交思想多语种语料库(阿拉伯语)”建设,完成中国电影译制中心五部外宣传电影的阿语翻译工作。

魏启荣教授

 

肖凌教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阿拉伯语分指委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属高校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多项国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研究课题,出版发表中、阿文著作及论文二十余篇(部),长期奋斗在高等学校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培养一线岗位,致力于培养服务中国对阿交往的外交、外事、翻译高端人才。

肖凌教授

 

近年来,以中东学院女教师为主力的翻译团队,在十九大、国庆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工作中,出色完成了由外交部、中联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安全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委派的大量口笔译任务,成为一支品牌力量。

 

二、巾帼学者

弘扬“中国之治”,用中国方案破解中东发展难题声音”

北二外中东学院现拥有四个学科相关国家高端平台,其中包括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阿拉伯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秘书处、中阿旅游合作论坛秘书处、中非“20+20”合作计划承办单位等。学院积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需求,通过举办高端国际研讨会、学术交流等形式,面向中东地区介绍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向深陷纷争的中东地区传递“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中东学院承办线上“中阿智库学者对话会”

 

近年来,学院女教师承担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3个,年均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0余场。学院承接了“中阿旅游合作论坛”“阿拉伯15国主流媒体记者座谈会”“中沙(沙特)青年对话会”“中摩(摩洛哥)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大批中央单位和北京市外交外事活动。魏启荣教授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阿拉伯语频道《对话》《中国与中东》栏目签约嘉宾,常年致力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中东学院积极面向中东地区介绍中国在抗疫方面的经验做法,努力营造良好外部舆论氛围。魏启荣教授受邀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式现场直播,用阿拉伯语向世界详解中国抗击疫情的经验;齐济老师带领舆情团队整理抗疫相关“中东看中国”系列舆情报告30余篇;柳文佳、张谦、沙娜提·斯拉木等老师积极响应北京市委号召,加入“12345多语种志愿服务热线”抗疫语言工作团队,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三、丝路玫瑰

增进民心相通,让古老丝路绽放“中华文明之花”

中东学院下设四大语种专业,全面覆盖中东地区所有主权语种。近年来,北二外中东学院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并通过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拓展“中东朋友圈”,努力打造“国际人脉”

学院女教师们积极承担中译外、外译中的文化互译项目,出产作品百余部;疫情期间,仍坚持推动中国和中东地区的文化交流,组织举办线上文化交流活动12场次。

民心相通,文化先行。资深翻译家张洪仪教授翻译了中国古典传统缩编本《西厢记》、大中华文库项目《金瓶梅》(全卷)、《宋词元曲选》等,以及阿拉伯长篇小说《阿拉伯国家经典散文》、《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等。2019年,张洪仪教授成为阿拉伯小说国际奖历史上首位中国籍评审,也是此奖项唯一母语非阿语的评委;同一年,她被授予“朱凯教育基金”汉阿翻译终身成就奖,表彰她对中阿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魏启荣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译著已经在黎巴嫩出版。同时,她还受聘为文化部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阿拉伯语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宁副教授同时担任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该孔院在阿拉伯地区影响巨大,被评为“全球示范性孔子学院”。学院副院长陈铮老师参与中阿典籍互译出版工程,出版20世纪阿拉伯百佳小说《格拉纳达三部曲》,并常年组织开展中阿文化名人交流活动。周思老师组织召开“伊朗学名家座谈会”,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伊朗学论坛。邵晓岩老师面向以色列社会编译《中国文化常识》,担任北京市文旅局特拉维夫“魅力北京”海外推广活动翻译工作。张谦老师多次为北京国际电影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提供波斯语同传服务。

学院副院长陈铮老师主持活动

 

四、讲台红烛

做好“四个引路人”,大力培育新时代高端中外交流人才

中东学院建院56年来,培育了40多届学生,目前拥有在校生300余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中东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七位共和国大使从这个学院走出。

女教师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骨干力量,她们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三尺讲台,兢兢业业、默默耕耘,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小语种教学模式,突出表现为“四个扎实”:一是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翻译课堂,构筑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二是扎实推进“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学用结合、注重实践”教学法,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外语人才。三是扎实推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共同提升”,打造“国内中东小语种人才培养旗舰”。四是扎实推进“师生一家、追求卓越”的师生联络机制,女教师带头锻造“面对挑战、向前一步”的学院品格。

 

中东学院全体女教师们将以本次荣誉为激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挑重担、恪尽职守,以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女职工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和勇于奉献的精神面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柳文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中东学院党总支的带领下,我院继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后,再次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殊荣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