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飘萍:“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 中国海洋大学党史学习教育 - 思政网育人号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报人初心 | 邵飘萍:“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2021-04-20 22:32:55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欣闻党声”微信公众号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紧密结合支部党员全部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设“报人初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报人名家专刊”,旨在梳理宣传在党的历史上心系国家和人民、同时具有丰富新闻实践的报人名家。通过总结和回顾各位报人的生平经历、新闻事业、新闻思想等,展示爱党、爱国的情怀和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兼具知识性、教育性和故事性。


 邵飘萍:“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他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他追求新闻自由,崇尚记者的专业理想;


他曾创立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的《京报》;


他曾提出“以真实为骨干,以兴味为血肉”的新闻标准;


他曾被冯玉祥称为“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他被毛泽东赞道“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走进新闻全才,飘萍生涯简历


邵飘萍


邵飘萍(1886.10.11-1926.4.26),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清,字飘萍,笔名阿平、青萍、素昧平生等,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


他被誉为“新闻全才”,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追求新闻真实与新闻自由,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的一生既做过记者,又做过新闻讲师,还自己办过报,自己办过通讯社,在多个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1918年,邵飘萍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习的就有毛泽东。1920年后,他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思想。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邵飘萍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


他曾提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


1926年4月26日凌晨4时许,东方未白,北京天桥东刑场传来一阵低沉的枪响,邵飘萍轰然倒在了血泊中,年仅40岁。


邵飘萍一生疾恶如仇,与黑暗统治作殊死斗争。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示追认其为革命烈士。1986年7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认定了邵飘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治身份。


以笔作战,矢志不渝的新闻救国道路


汉民日报-正式走上“新闻救国”道路


1912年,与杭辛斋共创《汉民日报》,开始职业报人生涯;1913年,全面主持《汉民日报》笔政,以立论尖锐而著称;办报期间,提出言论宗旨——“以尊崇人道,提倡民权,激励爱国尚武之精神,建设完全无缺之共和政府”。针对袁世凯政府,他声言“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


东京通讯社


因为反袁入狱,三进三出,邵飘萍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就读于东京法政学校,创办东京通讯社;最先向国内揭露日本与袁世凯交易的“二十一条”。


袁世凯政府以“言论悖谬,扰害治安”的罪名将《汉民日报》查封,图为《新闻报》报道。


执笔《申报》《时报》《时事新报》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发表了著名的时评《预吊登极》。


1916年,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邵飘萍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两年间,他为《申报》写了200多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文章真实、生动,深刻、犀利,分析在理,常常一针见血。


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


邵飘萍愤慨于外国通讯社任意左右中国舆论,于1916年8月,首创了“北京新闻编译社”,自编本国新闻,翻译重要外电。对此,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我国人自办通讯社,起源于北京,即民国5年7月(应为8月),邵振清所创立之新闻编译社是也”。


命运多舛的《京报》


邵飘萍深感要有自己独立的报纸,不依附于任何权势集团,独立发言,独立报道,把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反映民众的呼声,做民众的喉舌。因此,他于1918年10月5日创办了《京报》。


《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其办报理念和宗旨为“公平真确”,并具有“三多”的特点: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和附刊多。


创刊不久,《京报》的销量从最初的300多份,一跃上升到4000多份,成为京城的一家名报。


1918年8月22日,《京报》创刊不到一年,为五四运动推波助澜,并因《京报》揭露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人的卖国罪行即被当时的安福系北洋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通缉,远走东瀛。


《京报》


1920年段祺瑞的安福系政府垮台后,邵飘萍返回北京,重新办起《京报》,使其迅速成为国内一流的报纸。在加强新闻报道的同时,邵飘萍注意开拓新领域,先后创办了《海外新声》《小京园》《经济新刊》《民众文艺》《图画周刊》《妇女周刊》《新闻副刊》等几十种副刊,孙伏园、徐志摩、刘半农、石评梅、鲁迅、王小隐、徐凌霄等人都曾参与编辑工作,对中国思想、文化、经济、教育等诸领域均有重大贡献。


远不仅于此,《京报》更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理想,被后人称作“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1926年邵飘萍遇害,《京报》被迫停刊,两年后在其夫人汤修慧的主持下再度复刊,直至七七事变后最终停刊。


参与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


投身革命洪流,参加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当年在北大聆听邵飘萍讲课时,曾多次拜访邵飘萍,并得到过慷慨资助。1919年12月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还在已被封闭的《京报》馆内暂住一个多月。


北京一别,虽然再无见面的机缘,但毛泽东终生难忘邵飘萍,对于这段短暂的师生关系,他极为珍惜。毛泽东运用他在北京所学到的知识,以新闻为武器,在家乡创办了《湘江评论》《新湖南》等。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向斯诺介绍自己生平时,特别提到他曾受过两位老师的影响,一位就是邵飘萍。“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亲自批复,确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1974年,81岁高龄的毛泽东仍称:“我是邵飘萍的学生。”据中共早期领导人罗章龙晚年回忆,“邵飘萍是中共秘密党员,不断向我们党组织提供了关于北洋军阀政府方面的主要军事、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情报资料,以及经常从驻北京的外国通讯社那里取得特殊重要的新闻消息”……此后,罗章龙在接受方汉奇等人的采访中也确认,邵飘萍入党是经过北方区委讨论通过以及中央批准的。


关于认定邵飘萍党籍的报告


先生风范,新闻思想启迪后人


追求新闻独立和客观态度


邵飘萍认为办报首先应具备以下条件:信仰是独立的、组织上是独立的、经济上是独立的。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报纸要“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百年大计治本之策”;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在他看来,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众人”,是“居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因此,记者应该“保守客观的态度”,强调记者的独立精神,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新闻真实乃“新闻的生命”


邵飘萍十分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凡事必力求事实真相”。无论是在做记者期间还是在主持报纸期间,始终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新闻报道的第一信条,每次采访都能做到“亲临现场,细致观察”。


邵飘萍部分著述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邵飘萍最早明确提出“品性为第一要素”的新闻道德思想,认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要懂得“社会各学”,要识得新闻价值、要有良好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做事机警等。


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邵飘萍更看重新闻人的道德素养。邵飘萍认为,“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麇鹿兴于左而志不乱”。


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强调报纸的指导性,反对所谓的“有闻必录”和趣味至上。在采访艺术上,他强调必须具有强烈的新闻敏感;在编辑工作上,他注意标题和版面的安排;在报纸经营管理上,他注重吸纳广告,开展多种经营;在新闻教育事业上,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邵飘萍终其一生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坚持真理,匡扶正义的精神遗产”。忠于新闻理想,追求新闻自由,致力于新闻救国,邵飘萍这样的精神和风范,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与学习,更值得每一个时代的新闻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图片源自中国国家历史、北大青年、网信北京等微信公众号)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报人初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报人名家专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