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瞿秋白: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21-04-22 22:17:13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紧密结合支部党员全部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开设“报人初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报人名家专刊”,旨在梳理宣传在党的历史上心系国家和人民、同时具有丰富新闻实践的报人名家。通过总结和回顾各位报人的生平经历、新闻事业、新闻思想等,展示爱党、爱国的情怀和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兼具知识性、教育性和故事性。


瞿秋白:“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长汀中山公园,瞿秋白独坐在八角亭内自斟自饮。用餐完毕后,瞿秋白走出中山公园。在众多国民党兵刀枪环绕之下,缓步走向刑场。他手挟香烟,顾盼自如,坦然而行,随后在罗汉岭刑场平静坐地,从容就义,年仅36岁。


自此,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少了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瞿秋白


瞿秋白出生于江苏省常州一个世代读书做官的大家庭。瞿秋白天资聪颖,爱学习,善思考。然而,这种“十足的少爷生活”,在他5岁那年,便随着大清王朝的崩溃而结束。从此,瞿家大家族开始日落西山。


1917年春,瞿秋白随堂兄到北京。原本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后考入外交部“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对他此后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不平凡的报人生涯


初办报刊 屡遭不顺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瞿秋白开始认识到中国迫切需要大变革。1919年11月1日,瞿秋白等编辑的《新社会》正式面世,那年,他只有20岁。


在编辑《新社会》时,他对社会主义有着朦胧的憧憬,并较为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关于阶级和国家的理论,明确指出改造社会必须实行“激烈的改革运动——革命——根本的改造。”《新社会》以全新的风姿,吸引越来越多的读者,传播面可达四川、广西、广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1920年5月,仅出版19期,便被迫停刊。


8月5日,《新社会》的原班人马又创办《人道》月刊。在旧中国,几个青年的人道主义的呼唤未免弱小,反动势力仍视《人道》为异端,因此《人道》的创刊便成了它的终刊。


奔赴苏俄 探寻道路


1920年10月,瞿秋白应聘担任《晨报》特派记者,踏上了风尘仆仆的苏俄之路。


在旅途中,他抓紧时间采访、调查,仅1920年10月至1921年1月,便编写出20余篇通讯稿,分别寄给《晨报》和《时事新报》。


   

1922年底,陈独秀(前排左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后排右四)担任翻译。 


1921年1月25日,他到达莫斯科,在《真理报》的帮助下,参观了很多地方,也曾有幸见过列宁,并与其当面交谈。他的长篇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便是对苏俄革命的全景式的热情报道。


两年里,他采访了苏俄的众多人物,上至苏俄领袖,下至平民百姓,去过工厂、乡村,调查了苏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等各个领域,撰写出60多篇旅俄通信。《晨报》以“莫斯科通信”专栏发表了40多篇文章,共有16万字,中国读者通过阅读这些报道,较为清晰地了解到苏联的真实情况。这两年的旅俄历程也使他产生了思想上的蜕变,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再办报刊 宣扬革命


应陈独秀的邀请,1922年12月,瞿秋白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回国之后,瞿秋白接受陈独秀的委托,负责主编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并担任《前锋》的主编,参与《向导》的编辑工作。


他发表了大量政论文章,高扬民主与科学的旗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做出开创性贡献。《新青年》和《前锋》深受党内读者喜爱,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瞿秋白也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发表于1923年6月15日的《新青年》第一期。他还撰写文章,对这首歌做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希望“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平民也能和世界的无产阶级‘同声相应’”。


   

《前锋》创刊号


1925年,五卅惨案第二天,26岁的瞿秋白临危受命,紧急创办了中共第一份公开发行、为工农群众说话的日报《热血日报》。他在发刊词中写道:“外来的强者握有冷的铁,而我们有的只是热的血,然而只要我们的血是热的,将来终会占有冷的铁。”


《热血日报》虽然只存活了24天,却是整个革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瞿秋白将他青春年华里的精力、智慧、才气,无私地奉献于此。



领导革命实践 文化战线打开新局面


领导土地革命,为革命忘我工作


1921年5月,瞿秋白在莫斯科加入联共(布)党组织,1922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1925年1月,瞿秋白在党的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7年,随着“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相继发生,许多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惨遭杀害。在大革命遭遇失败的危急关头,8月,瞿秋白在湖北汉口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深刻教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开启了中国革命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会后,年仅28岁的瞿秋白临危受命,被选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持党中央工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擦干血迹,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行。


   

中共八七会议会址——汉口三教街41号


并肩作战,打开文化战线新局面


从1931年1月到1934年1月,作为一名坚强的斗士,他毅然来到了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和鲁迅并肩作战,一起领导左翼文艺运动和文化运动,写下大量的文艺理论、杂文、创新形式的诗歌和曲艺,系统地翻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俄作家的作品,在文艺批评中,反击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


瞿秋白与鲁迅结下深厚的友谊,鲁迅把瞿秋白当作难得的知己,曾经手写一副对联送给瞿秋白,对联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题赠瞿秋白对联


1934年2月,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他仍对苏区教育和文艺工作呕心沥血、悉心指导。他主编的《红色中华》,大力宣传红军战绩和扩大红军运动,报道群众踊跃参军和节约粮食经费支援红军的模范事迹等,有力支持和配合了反“围剿”斗争。


瞿秋白同志长期负责党的宣传工作,服务大局、恪尽职守,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和批判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想,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红军开始长征后,他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此时,蒋介石已调集几十万兵力对中央苏区进行“全面清剿”。


1935年2月,瞿秋白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劝降,但他始终高昂着头颅,坚贞不屈。敌人见劝降不成,便恼羞成怒决定对他进行处决。


   

瞿秋白就义前最后留影


6月18日,瞿秋白被押送至长汀中山公园,在那里,他自斟自酌,坦然说道“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是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随后,缓步走出中山公园,神色不变,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到达罗汉岭刑场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星辰陨落,光辉永存。瞿秋白用他36个春秋的壮丽年华,谱写了一曲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凯歌。他的英雄业绩、崇高品德及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图片源自党建网微平台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收获微信公众号、名人传记月刊微信公众号、e龙岩微信公众号、书香上海微信公众号)


   

位于长汀罗汉岭的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开设“报人初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报人名家专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