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杨可明《遥感原理与应用》

2021-01-18 20:48:22

杨可明:《遥感原理与应用》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教育的双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根本。“课程思政”是依靠课程教学过程主渠道实现立德树人等育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强化思想引领的一种方法,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体系课程的协同互补。《遥感原理与应用》是测绘学科中本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具备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原理与综合应用分析等能力。探索将该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

1.融入性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即要使思政元素不能偏离专业课教学根本,也要使学生在有思政的课程里学习专业知识,达到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互融、互通、互补,让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教学中增添内涵、提高温度。
思政元素挖掘案例:讲到被动式遥感(卫星的遥感监测方式)与主动式遥感(侦察机、雷达的遥感监测方式)区别时,可融入信息化军事发展、国防安全面临挑战等一些国际时事的思政元素与“星-空-地”一体化的遥感技术发展前沿等。

2.实效性
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要能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实效的思想引领,即在鼓励学生终身投入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树立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命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选择一些实实在在的科学家和案例作为思政元素,来激发学生投身到建设科技强国的热情中并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心,以获取更大知识学习源动力。
思政元素挖掘案例:(1)遥感卫星——“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引领热爱祖国、勇于攻坚克难精神;(2)遥感原理——“一带一路”实施: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3)遥感应用——行政“卫片执法”:拓展应用与管理领域认知和价值观;(4)遥感学习——“论持久战”三阶段思想:引导学生专业技术是理论学习、工程应用和科技创新的持续一生新三阶段过程,终身学习(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才能跟上遥感技术更新和前沿发展步伐。


3.连贯性
连贯性体现在量变的积累上“润物要细无声”地达成质的飞跃。思政教育设计和开展尽量要贯穿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一种连续性、系统性,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育人效果,力求以点带面从无意识层面到意识层面,让思教元素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实现逐渐提升和完善成熟,进而能和缓地塑造学生人格品德。
教学设计案例:掌握遥感核心技术(第三章:遥感成像)à关心国家大事(亚太战略、印太战略等事件中成像技术的重要性)à遥感技术突破(第四章:中国“高分”与商业卫星系列技术参数及先进水平)à保障中国战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施中遥感成像技术作用)à遥感信息识别(第五章:处理基础、第六章:影像分类信息提取的重要性)à家国情怀与地缘政治(中国大陆、台海与俄罗斯、韩国、日本、东南亚、印度等)à遥感应用(第七章:遥感技术应用中“水平和发展”国际主流的中国遥感贡献)à教育学生清楚“核心技术”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责任担当。


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反思

1.教师要率先思政学习

理工类学生往往对专业课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更感兴趣,也更趋向于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这就对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工类老师也需要不断深入学习大思政体系内涵,近些年来教育界开展了多层次、多视角、多形式、多渠道的思政学习,也是为专业课程契入或耦合更加合理的思政元素提供了参考。如“学习强国”APP等网络平台既为遥感专业知识提供了思政元素素材,也使专业老师的思政学习范围更全面更生动有趣。


2.备课思路设定

专业课程一定要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业,不能偏离这个主线,思政教育要穿插其中,不能覆盖课程学习全程。课程思政要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补充,而不能成为思政课程的第二课堂,但要做到用思政的思维方式引导专业学习,用专业知识的学习来丰富和践行思政内容。


3.思政素材收集
思政的开展要以专业课知识为出发点,基于并找准遥感技术专业知识点(最好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收集思政素材并构造恰当的思政元素,达到使学生不会感到有目的性,同时也能拓展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思政素材收集时要考虑有利于把学习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竖立居安思危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等,提升学生身心素质。
思政素材举例:结合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一~五次“围剿与反围剿”历史事件,可以假设现今中华民族又到了一种新的贸易、科技、金融、军事、外交等更为复杂被“围剿”的最危险时刻,分析遥感技术在信息化“反围剿”技术中的作用和中国的卫星发展现状。

三、课程思政实践实训案例发掘

1.国产高分系列卫星平台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培养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GF)是《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自2013年开始已经陆续发射了高分一号到高分十二号(GF-1~GF-12)等多源多平台多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形成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
思政实践案例发掘举例:然而纵观世界,能快速实现如此宏大工程或举世成就,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完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力体现。通过GF系列卫星遥感数据及其应用的掌握学习,培养学生充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制度自信,教育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能为实现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中国梦”而严谨求学。同时可提出GF系列卫星存在的一些不足,引导学生理性正面认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核心科技差距,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遥感动态变化监测应用的国家方针政策宣传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某一区域某一时段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卫星遥感调查,通过对比监测前后的用地情况,确定土地利用或动态变化程度等。如在“卫片执法”工作中,是作为核实土地合法性利用的一种土地执法监管手段,可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出被监测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特别是违法违规状态;在有关国家政策执行成效核查方面,卫星遥感技术更是方便、快捷、实效的监控督查和评价方法。国家制度保障与遥感应用领域结合起来,即有国家政策宣传效果,也为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提供了了解和学习兴趣。
思政实习案例发掘举例:对比在2010年3月与2018年3月这一时段两期的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同时也可以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如国家的一些行政或惠民政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


3.“一带一路”建设中遥感技术应用的人生格局培养
同学们会问:遥感技术能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发挥哪些作用?其实遥感技术在“一带一路”生态建设、区域内国家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项目投资、能源与矿产资源普查及合作诸多方面起着信息支撑与知识服务等巨大作用。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陆域和海域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及时空演化特点和规律分析;重要廊道和节点城市建设项目投资前期、中期、后期生态环境特征、发展潜力的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与风险评估等等。
思政实训案例发掘举例:在课程实践的安排中,可将遥感影像分类的上机实习设计成“一带一路”区域遥感技术应用,学生结合卫星影像处理、信息提取、应用分析等多重理解,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能从字面上拓展到政治正确、区域协同、国际影响和地理优势等的多维多角度认知,从而使我国大国战略和人文情怀融入到《遥感原理与应用》实训中来,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同时也能使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局观。

(素材来源:地测学院 杨可明教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探索将该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起来。也要使学生在有思政的课程里学习专业知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