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支部代表参观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2021-10-31 16:43:21 王声啸

10月28日上午,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代表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本次参观由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讲师何佩熹进行讲解。

家书5万封、跨越500年。家书博物馆坐落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更觉幽静。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弘扬传统家书文化遗产为己任,致力于建设中国家书档案资料中心和家书、家训、家风文化传承基地。馆内现收藏家书5万余封,精心设计了“悠悠心曲——绚烂多姿的古代家书文化”、“旧墨温情——明清时期家书”、“流年碎影——民国时期家书”、“激情岁月——五十年代家书”、“青春留痕——六七十年代家书”、“风华绝响——改革开放以来家书”、“隔不断的亲情——两岸家书”、“永不断线的风筝——海外飞鸿”、“留住家书”9个单元,勾勒出中国家书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展示着从战国时代到今天两千多年的包括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家书。

1.jpg

步入展馆,带有“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览馆”十三个大字的中式横写信封样式的展板映入眼帘,带给参观者以丰富的意境。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一封封珍贵的家书、一段段动情的故事,勾起了同学们对家书反映的时代背景、家书主人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点滴的无限想象。

2.jpg

在第三单元“流年碎影——民国时期家书“部分,中间有两个展柜,里面陈列的是陈独秀致胡适等人的信札。这批信札在2009年被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中,其中有13封信札拍出了554.4万元的高价,后来由人大校友出资,通过国家文物局行使文物优先购买权,以拍卖价购得了这批信札,并于当年7月交付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正式收藏。

这批信札主要写于1920年和1921年,是陈独秀到上海后与在北京的《新青年》编辑部同仁之间的通信,所讨论的是关于《新青年》如何办刊的问题,比如稿件来源、是在北京办、还是在上海办,是继续办成一个传播新道德、新文化的学术刊物,还是以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特色等等。这批信札表面上看,是《新青年》编辑部同仁之间讨论如何办刊的通信,实际上就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继续,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分野的实物证据。

在第六单元“风华绝响——改革开放以来家书”部分,展出了一个大家庭的连环家书,也称“家讯”。家书的主人是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八人,其中七位是中共党员,他们几十年来保持着“兄弟加同志”的情谊。到21世纪初,健在的七个兄弟姐妹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城市。为了加强交流,他们约定,经常手写家信在兄弟姐妹之间传递,最后由居住在北京的顾江先生整理保存。从2001年4月到2011年3月,他们的“家讯”转了33轮,合计238封。

4.jpg

在第七单元“隔不断的亲情——两岸家书”部分,展出了几封巨大的家书,是一名叫宁国樟的老兵从台湾写给他生活在大陆的重外孙女叶丹的。其中一封信用一整张宣纸写成,有8平方尺。在这封信中,宁国樟老人除了和亲人谈家事外,还谈了谈自己对于时局的理解和对民族振兴的期待。“两岸中国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建立新中国,使人民生活改善,生活水准提高……让中国人走到全球那一个国度,都能抬头挺胸,扬眉吐气,这是两岸小老百姓所期望的两岸情势……”

6.jpg

历史的长河太长太深,这一封封家书,不乏表露心迹和记载史事之作,也不乏家长里短和闲话家常之作,但家书的作者都是各个时代的见证者、亲历者,家书中包含的“真话”“真事”和“真情”正是十分宝贵的时代缩影和“平民生活史料”。

8.jpg

讲解结束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同支部代表亲切交谈。

责任编辑:武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0月28日,政治经济学博士第二党支部代表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