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学科文化育人四个阵地 培育新时代一流地学人才

2022-12-05 18:01:58 王茹 姚梦竹 杨冀宁 杨淞钧

一、工作思路

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发挥学科文化育人功能,将学科发展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对于行业特色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地球科学学院用好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身边榜样和媒介媒体四个阵地,不断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融入感、获得感和时代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品德修养、宽广的知识见识、全面的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受近年来国际大宗期货、石油价格下跌等多重因素影响,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呈现出“六降一升”趋势: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下降;地矿油子弟报考地学相关专业的人数下降;在本专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人数下降;学生专业认同感、归属感下降;就业质量下降;转专业、跨学科考研人数上升。这直接造成了当前地学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学院聚焦当前地学人才流失的困境,着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主要做法

(一)用好课堂教学这个核心阵地,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

“学什么”是学院在培育新时代一流地学人才需要解决第一难题。学院从学生疑惑出发,从学生需求入手,开展新生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是开设新生研讨课。邀请国内油气地质领域院士、知名专家学者讲述地球故事,激发专业热情。二是调整课程设置安排。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调至第一学期,全面实施新生引航工作,让学生从“兴趣、能力、价值观”等三维度发展自我。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让专业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更具吸引力。

(二)用好实习实践这个前沿阵地,增强学生专业融入感

“怎么学”是学院培育新时代一流地学人才需要解决的第二难题。学院将家国情怀融入专业实习实践全过程,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平台,挖掘育人内涵,提升育人实效。一是组建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构建了集互动、体验、交互、励志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每年志愿科普课程超1000小时,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化和输出能力。二是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基地。依托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精品课程示范基地等优势平台,打造课程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形成文化协同育人新格局。三是完善实习实践育人环节。通过成立野外临时党支部,服务实习地周边发展建设,将党支部学习、教育搬出校园,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三)用好身边榜样这个先锋阵地,增强学生专业获得感

“向谁学”是学院培育新时代一流地学人才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学院通过挖掘校友榜样、学生模范构筑先锋阵地。一是学习优秀党员的报国志。学院充分发挥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重点挖掘身边优秀党员扎根中国大地、立足本职工作的先进事迹,组织编写优秀党员先进案例集,让先进的事迹活起来。二是学习优秀教师的石油情。学院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班级“学业导师”、“朋辈导师”,为拔尖创新人才配备一对一发展指导教师。大力开展“教师开放日”、“科研零距离”等活动,让更多学生走进实验室、项目课题组,接触油田生产项目,培养工程实践人才。三是学习优秀青年的赤子心。学院通过从各石油企业选聘岗位能手、科技新星、劳动模范兼任本科生校外辅导员,拓宽“三全育人”朋友圈,促进校企文化交融。

(四)用好媒介媒体这个鲜活阵地,增强学生专业时代感

“如何学”是学院培育新时代一流地学人才需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学院注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地学故事,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一是推动文化育人的融合。学院不断推动“地心引力”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宣传阵地融合建设,构建了文字、语音、视频等原创栏目,有效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二是创作文化育人的产品。重视正能量的传播效度,打造了FM610电台、琪琪讲故事校园微视频、学长说系列访谈等品牌IP,制作了GEOSCI系列文创作品,在校园内刮起了一股“最炫地学风”。三是创新文化育人的体系。设计“地学蓝 团学红”视觉识别系统,总结凝练了人文地学“5G文化”和地学育人“罗盘工程、地质锤工程、放大镜工程、草帽工程”等富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品牌。

三、工作效果及启示

通过学科文化育人四个阵地,优良学风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地改变了“六降一升”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四有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力支撑了学院的“一流学科”建设。

学院通过理念顶层设计和传递使学生成为“坚持地学道路 光大地学品格 弘扬地学精神 坚定地学自信”的践行者。学院升学率连续五年稳定在60%以上,就业率多年保持在全校前三。学院深挖退休教师冯增昭教授典型事迹,制作的访谈节目《一息尚存 此志不移》获评教育部2019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最佳微视频,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在以冯增昭教授为代表的典型人物激励下,涌现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四光优秀学生奖、王涛英才奖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青年。

学院与大港油田、新疆油田等十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赴四川大凉山、宁夏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志愿服务。近三年,多支团队获评国家级、团中央、北京市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实现在全国活力团支部、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锋岗等评优评奖中取得突破,推动学院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责任编辑:王思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学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发挥学科文化育人功能,将学科发展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