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人思路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作为全国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育人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制度集成创新和实践路径探索为工作抓手,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为核心,全员育人为主体、全方位育人为载体、全过程育人为路径”的协同育人机制,破解新时期地学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堵点,切实提高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国家能源事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二、典型有效做法
(一) 强化党建引领,突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的牵引力
学院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确保各项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和平台的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和党员理论学习制度,强化专题教育学习实效性。实施“党委会周例会-党支部书记月度例会-党员学期大会”,切实发挥党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引领力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加强院党委对“三全育人”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担任组长的“三全育人”领导小组,整体布局,全面统筹,极大地促进了有限资源向育人环节聚集、政策支持向育人环节倾斜、教师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定期召开“三全育人”协调推进会,将“教学分离”向“教学相长”逐步改变,把力量汇集起来往学生成长需要、成才需要的方向聚焦。
(二) 聚焦“三全”,构建“家、校、企”协同联动机制
1、家校协同联动机制
学院把“精准”家访的家校协同联动机制视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工作的主要抓手,通过“家校联动”能够更好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让教育更有情怀和温度,提升“三全育人”整体水平。近年来,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学院全体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线上家访全面覆盖”,并利用寒暑假期间“线下家访精准走访”,确定了“五育五困”主题主线,选择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心理问题、少数民族等重点学生为主,旨在聚焦有代表性的“关键少数”学生,累计走访学生家庭百余个,累计行程10万余公里。一方面帮助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家庭基本情况,为后期开展思想引领和精准帮扶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另一方面也能将学生在学校的思想状况、学习状态反馈给家长,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双方在沟通中渗透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从而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更具有情怀和温度。
2、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学院积极建立校企“党建+”合作联动机制,构建“1+4”党建示范品牌即学院学生教工党支部+学校副校长+学校机关党支部+校外企业党支部的支部共建共创模式。校企双方积极探索解决共性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科技攻关、学科交融、人才培养,努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携手奋进”的工作格局,推动双方资源互补、优势互用、人才互动,共同提高党建质量水平,为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做出积极贡献,着力打造共建育人品牌。学院已经与中海油上海、中海油深圳、中海油天津、中石化勘探院等签订了系列党支部共建协议,达成了系列人才培养合作共识,建立了多个人才实践培训基地。在校企党支部共建期间,双方联合开展了主题教育学习、党员理论学习研讨、主题党日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反学术不端活动等支部共建活动。同时,校企双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联合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队伍,联合开展党员“1+1”结对互促活动、联合开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实习生计划。
3、第一和第二课堂联动机制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新要求,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建立围绕人才培养的融合育人模式,提升高校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第一课堂满足日常基本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第二课堂进行辅助性教育,加入分学期分类别的院级特色活动,开展个性化培养方案制定、专属学期方案,“私人订制”学生的“大地之光”第二课堂成绩单。学院依托三全育人导师团,整体培养方案的制定贯通式大教育体系,整体从德育塑魂,智育启真,体育健身,美育向善,劳育立志五个层面展开。德育层面搭建石英团校学习平台,具体载体平台有地学文化节、李四光讲师团、学霸讲堂等。智育层面组织机构有设立理论-实验-实践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智育体系,开展石英计划、大学生论坛、学术人生等讲坛、学科竞赛生态圈等。体育层面具体载体有野外地质考察、各类球赛等运动比赛。美育层面具体载体有军训晚会、迎新晚会等,结合专业开设地质美讲座,地质素描作品征集、地质摄影作品征集、地学元素文创作品设计等。劳育层面具体载体依托一院一品,通过校园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大实习生产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一二课堂联动建立德智体美劳“六有”工作模式--“有政治”强化思想引领、“有温度”服务青年解困、“有氛围”文化浸润生心、“有品牌”特色无碍突破、“有平台”夯实组织建设、“有交流”双向输出引入。
(三) 聚合“三力”,做实“强基、铸魂、塑形”育人工程
1、党团班一体化强基工程,提高组织力
学院积极打造党团班一体化强基工程,提高组织力,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学院以“导学团队”为依托,成立党建创新培育党支部进行试点,将党建活动贯穿到专业学习、学科建设之中,内化到学生思政、立德树人之中。在支部组织建设方面,学院积极推进师生支部“1+1”共建与校企支部“1+1”共建模式,通过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探索工作新思路,搭建交流新平台,增强支部间连结力和引领力,以师生支部共建推动科研创新进步,以校企支部共建实现深度产教融合;在激发支部活力方面,探索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三位一体协同提升机制,为本科团支部安排研究生党支部,以党建带团建,实现高年级与低年级的传承与帮扶;同时,开展党团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培训,提升基层支部书记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不断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开展“1支部1品牌”学生党支部品牌建设创新立项工作,16个学生党支部获得学院重点培育,持续推动党团班一体化建设实效,2023年开展党团班结对子工程,12对党团班共建支部以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载体加强党团支部建设优势互补,协同配合。2023年北京市红色1+1建设中,2个支部获得2等奖,1个支部获得3等奖。
2、文化涵养铸魂工程,提升内动力
学院不断挖掘塑造“党建特色文化、专业课程文化、学科历史文化、科学家精神文化”推动文化涵养育人工程,在学习实践中让学生成为“坚持地学道路 光大地学品格 弘扬地学精神 坚定地学自信”的践行者。一是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绘就人才培养蓝图,为每名学生订制个性化“绿色成长方案”,将地学文化渗透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大一:新生引航、大二:石英孵育、大三:筑梦成长、大四:一生一品”的全链条发展规划。二是在课堂教学方面,学院开设大教育体系特色课程“地质素描、地质摄影以及野外生存”等,展现地质课程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三是在实习实践方面,强化学生专业融入感,组建李四光中队讲师团,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化和输出能力;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基地,系统设计实践育人体系、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打造课程思政实践与专业实践有机融合,形成文化协同育人新格局;发挥“行走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成立野外临时党支部,服务实习地周边发展建设,将党支部学习、教育搬出校园,实现党的教育全覆盖。四是在网络宣传方面,增强学生专业时代感,不断推动“地心引力”微信公众号迭代更新建设,增设新专栏,推动文化育人感染力;创作文化育人的产品,制作了GEOSCI系列文创作品,在校园内刮起了一股“最炫地学风”;创新设计“地学蓝 团学红”视觉识别系统,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元素。
3、大思政队伍塑形工程,增强战斗力
学院高度重视大思政队伍塑形工程,注重凝聚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多维度力量的协同机制探索。学院积极推进“三全育人”试点改革工作,建立学院“三全育人”导师团队,制定“石英计划”创新创业孵育工作方案。学院积极动员了100名教职工参与担任本科生“三全育人”导师,与127名学生“1对1”开展学业帮扶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带领学生进入科研项目和实验团队,形成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教育一体化,提升本科生参与科研意识和能力,带动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注重班主任选拔、过程性指导、针对性培训、综合性考评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系统设计系统推进,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下沉宿舍、实践实习等形式,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关心和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有利于增强班主任开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做好学术引导和就业指导以及加强班级指导管理等工作的实效。学院稳住专业课教师承担起“隐性”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切实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的理念、思想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并做好“道德”表率作用。经过协同育人,2019级升学率达到61%,在75对2019级师生导学中,保研继续跟随导师读研的有26名学生,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的有41人,获得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的10人,形成科研文章5篇。
(四) 聚力“赋能”,丰富“党建+”思政工作载体内涵
党建引领,统筹布局,将思政教育融入功能各有侧重的“课堂教学、学术科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心理疏导”六大育人载体。
1、“思政”“课程”“学术”协同,强化党建与教科研双向驱动意识,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课程思政100%融入专业课建设,以四大课程思政基地为依托打造“四年不断线”的“专业实习+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特色地质实习课程,协同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根据学科特点打造高水平学科竞赛群,延伸课堂理论学习到课外实践动手,激发培养学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形成“教、学、赛、研、用”育人平台。
2、利用融媒体拓展形式,深挖学科文化,创新思政育人方式
深挖极具地学特色的“罗盘-党建文化、放大镜-科学家精神、地质锤-专业课程、草帽-地学有形文化”四大文化工程,打造“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守好网络宣传主阵地,不断完善“热点工作室”运行模式,依托“地心引力”微信公众平台,宣传石油精神和地学文化,积极发声引领主流价值观,宣传开拓网络育人新局面。
3、优化社会实践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迭代升级“大地之光”实践育人品牌,结合时代社会需求丰富实践主题,完善并形成“培育、选拔、指导、评比、转化”五阶晋级运行机制,打造以蒲公英青协为代表的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并配套标准化志愿服务认证和表彰制度,制定“一院一品”劳动教育方案,建立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4个,满足本科生实习实践需求。
4、多方联动构建矩阵式心理育人,多举措推进心理、思政相融合,助力学生成长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预警防控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机制,立足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干预体系。
(五) 立足“长效”,完善“保障、考核、奖惩”制度体系
通过制度规范和政策引导,按照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历史和学科特点,制定《地学院“三全育人”实施方案》,明确了六大课堂联动机制,制定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寻求制度集成创新的上下联动、一体推进和跨领域关联。通过岗位职责设置和考核评比要求明确各环节各领域各主体的育人要求,制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三全育人”导师团实施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班主任队伍管理考核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辅导员队伍管理考核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年度考核办法与考核标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聘期岗位考核实施细则》、《地球科学学院师德考核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系统梳理归纳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凝聚共识,明确责任,使各主体自觉发挥育人效应,解决全员育人不能很好形成合力的问题
三、“协同育人”工作实效
通过“内驱外推”持续激发各育人主体内生动力,强化制度集成创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有效地联结育人资源、激活育人主体、抓好育人对象、统筹育人环境。
(一)“立德树人”工作理念深入人心
学院通过联动课堂教学、学术科研、创新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媒体、心理疏导六大课堂载体,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学习、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生活服务、社会实践及其它健康志趣活动的全过程中,构建起以目标协同、内容协同、渠道协同和队伍协同为的内驱体系,保障“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形成。近三年,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获北京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样板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学生组织获“榜样100”全国优秀大学生社团,北京市红色“1+1”、北京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班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优秀团队,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一系列奖励,涌现出全国高校辅导员百门精品培训课程等全国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精品,基本形成“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二)思政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学院按照教育部要求和学校整体部署,通过吸纳教师身份兼职辅导员、学生身份辅导员助力、“三全育人”本科生导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进一步充实思政工作队伍力量。资深教授担任兼职辅导员以及“三全育人”本科生导师配备弥补了学生辅导员占主体的队伍结构的弱点。学院辅导员队伍注重日常工作经验总结提炼,积极参与专业化培训和课题研究,近三年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核心文章40余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队伍先后获得北京市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校级优秀党务工作者、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
(三)育人质量凸显成效
学院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育人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学院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3%,升学率连续稳定在58%以上,30%以上的毕业生在西部戈壁沙漠及海上平台等艰苦地区的石油勘探一线基层就业。在校生中有1个团支部获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1个班级获北京市“先锋杯”优秀团支部荣誉称号,1个班级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6人获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誉称号,3人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3人获北京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3人获全国地质类学生最高奖—李四光优秀学生奖;1人荣获王涛英才奖学金;36人次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学会(AAPG)助研金,亚太地区排名第一,2020年在全球获资助项目的高校中,名列世界第一;在全国油气地质大赛中斩获特等奖1次,一等奖9次。近三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地质技能大赛、资源环境论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获国家级68项,省部级70项。
(四)思政工作成果不断涌现
学院围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改革创新,形成《联动六大课堂,构建四个协同,“大思政”育人体系培养新时代铁人新时代》经验总结报告和《新时代“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案例集》,在北京教育(高教)专栏宣传推广做法、出版《筑基铸魂 示范引领》先进集体及优秀个人事迹集等。围绕“五育并举”贯通式大教育体系,学院立项《“五育并举”视域下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研究》与《协同育人视域下德智体美劳大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学院两个相关教改项目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个文化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国科协科学家故事研习项目,三个文化育人项目入选学校校园文化优秀项目,一项获评学校文化建设精品项目。以育人初心为主题的视频获得教育部教工委2019年、2021年、2022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奖,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1台播出。相关做法被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网、中青校园等官方媒体报道10余次。2022年入选“见证优秀共产党员”首都大学生集体采访行动,同时参与录制《老师请回答》节目在北京卫视播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