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行业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探析

2024-05-21 16:08:00 姚梦竹

针对行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其不仅关系到个人价值,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工匠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重视劳动价值观问题并找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只有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发展水平,加强科学规划,才能有效缓解于抗击疫情中的就业压力。通过不断推行劳动教育、榜样教育与职业生涯计划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行业高效大学生而言,作用明显,意义非凡。

劳动教育融入行业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劳动是作为人类根本属性之一,劳动不仅是生存形式,更是人赖以发展的根本。真理往往需要实践作为验证,唯有劳动才可检验学问的作用,从而提升劳动能力并反过来助力思维的提升。劳动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1]。劳动价值观念的养成是树立德性的一个关键环节,个人应在劳动中充分认识劳动精神,并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同时,通过劳作运动,可以增强四肢的柔韧性并强化反应,从而实现个人劳动能力提升。除此以外,劳动活动对个人身心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艰苦的劳动锻炼能够充分打磨个人意志品质,进而达到强化个人思想觉悟,提升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作用。适当的劳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挖掘生活之美,还能够提高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简而言之,通过劳动教育,高校“五育一体”战略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全面推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规划意识

当前,围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其中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需要加大实践性力度,确保劳动教育与行业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以此帮助广大学生拓展实施途径,强化实践能力,进而提高职业规划意识。

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观念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劳动者的科学认识是提高其职业技能的前提和依据。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于即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其择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定位、工作状况进行客观的剖析、合理地进行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从而切实推动个人就业竞争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所面临的岗位矛盾问题,这将充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问题。行业高校毕业生务必正确认识个人择业目标,基于客观情况,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找寻自身切实有能力担当作为的专业领域。除此以外,工作本身也是劳动的过程,培养好自己的劳动观念也有利于扭转传统就业理念的弊端。通过积极参与劳动的过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牢固确立劳动最光荣的崇高思想。

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碍于传统的职业观念和考试的影响,如今需要高校学生在就业时可选择产业局限性较大,进而导致创意创新的缺乏,反而滋生出对于舒适和安定的盲目追求。学生习惯性地回避创业这一路径,缺少积极探索精神和创业能力。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强调了对劳动者的创造性思维和精神的培育。所以,必须把“双创”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二者的共同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宽其教学的内涵与途径,强化其素质,既符合“双创”的发展要求,也有利于培养其对创新的认识,培养其创造力,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并制定适合自己的事业发展模式。

二、劳动教育中的“榜样精神”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及意义

“榜样精神”对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提升职业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正确的职业规划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切实帮助学生跨越艰难时局,迈出关键一步。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总体财富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关注点过于聚焦于物质方面要求,为追求更高的工作品质,反而因此并形成了宁缺毋滥的职业观念。但是,一个社会要想高效地运作,就必须要有来自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如“抗疫”的模范,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不管是科研人员,医护人员,人民子弟兵,建筑工人,快递员,运输员,疫情期间,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坚持自己的专业理念,用自己的努力,为疫情的胜利添砖加瓦。针对具体实践而言,可以从“模范”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家庭责任”的培育和提升,使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得到完善,从而达到重塑职业理念的作用,进而帮助其在就业中提升个人整体能力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明晰正确自我认知

职业目标是实现就业工作的理想目标,明确就业计划和指导就业工作的发展。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不分学生的心态变得急功近利,无法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剖析,从而导致部分院校学生出现盲从和短视的情况。在实际求职过程中,他们多表现出缺乏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问题。而职业计划则是针对个人事业的持续、系统的计划。基于主观层面,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按照自身的理想和专业取向,为个人事业作出努力的预想;基于客体层面,其是个体与团体的组合,参照客观情况,根据个人主观条件进行判断、分析和总结而制定的方案[2]。倘若想要找到一条符合自己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就必须对自己进行清晰的自我认知。如伟大的抗疫精神暗蕴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共享命运”的哲学思维,切实让我们思考并意识到专业之间没有高低之别。同时也让无数奋斗于平凡岗位的工作人员找寻到人生价值,找到能够切实为社会、为国家造福的发展道路。

(三)启发学生制定清晰职业目标

劳动教育的典范是个人和社会的完美融合,其中包含着的职业精神可以重构职业向往力,矫正歪曲就业观念的同时,切实强化个人专业认同与价值感受,从而对广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过长期以往的自我激励和积极进取,榜样的力量逐渐发挥作用,其不仅能够带来正面影响,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方向,助力其明确职业规划。围绕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既要指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又要帮助其切实提升个人专业技能,学会参照实际情况以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对于广大高校而言,对于学生求职的引导不仅要正确且合理地发挥示范作用,还要注重培养其就业信心,激励其发挥优势,从而指导学生正确看待并拟定事业发展道路。

(四)帮助学生提升高尚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发展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全面的职业素质。其中主要涵盖了四个要素,分别是职业意识、价值观、行为习惯与能力[3]。作为新时代发展所需的就业人才,当前大学生务必朝向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努力培养自身思维和洞察力,善于把握机会和挑战,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随时做好应对各种考验的准备。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技能,学会基于发展角度,充分参照时代趋势,了解社会需要并反馈于学生自身的工作。注重围绕学生工作自信,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榜样的树立以及模范的教育既是对英雄事迹的宣传,同时也是对公众精神的集中和继承。英雄事迹蕴含的模范精神不仅能够呼应民族情感,同时能够为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三全育人“视域下劳动教育助力行业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探析

科学化培育劳动教育价值观提升行业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既是围绕广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内容。首先要深刻领会马克思劳动观,牢固确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好的理念。其次,在劳动中培养劳动情感,锻炼劳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最终,树立并矫正劳动观念,这是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每个大学生均将面临职业选择,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职业生涯规划是助力就业的第一步,良好的职业开端是走向成功的前提。针对广大学生而言,学习生涯的续章便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就业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开始参与社会分工的过程,同时也是将所学所感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参加劳动,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并获取适当的工资的过程。职业与劳动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务必明确劳动观念,熟练掌握专业的专业知识、技术,保持工作热情和匠人精神,从而推动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化,进而在对真理的不懈探索和坚持的劳动中,充分体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念。

(二)融合化宣传劳动教育榜样精神,开展行业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榜样精神”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先导性和融入性问题。坚持以榜样为载体,立足于专业特点,将学生获得的信息和劳动教育的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梳理并统筹大众、网络与人际传播模式,全方位地向学生提供榜样教育,以此改变学生的消极就业心态,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科学化制定劳动教育方案锻炼行业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行业高校应不断改进人才培训计划,顺应时代潮流,把劳动教学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大纲之中,于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劳动要素,充分利用环境优势[4]。专业课程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的关键途径。所以,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既要把职业技能与劳动相结合,还要注重经验总结,通过实验、实训和实习等教学环节,推动学生的动手和创造能力提升,培养学生形成“工匠精神”。此外,公共基础课作为各个学科的必修课,不仅应扩知识覆盖面,还应着力打造多元教学模式。针对各大高校而言,务必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清楚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突出作用。同时,应注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观与择业观养成,正确面对职业、环境与自我探索,此外,还应优化实践内容,确保学生于劳动实践中夯实职业能力,从而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本条件。

阶段化设计劳动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

参照各个教育阶段的差异性,调整优化各阶段劳动教育内容的侧重点。高校应加强探索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不断优化劳动教育形式,拓展多元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机会,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充分释放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能拓展其就业、创业能力,进而为后续职业生涯规划做足准备。

1、大一设置课程:重视新生入学阶段,围绕学生入学契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帮助广大新生及时了解并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同时根据学生专业差异开展针对性教育,帮助学生增进专业认知,了解行业发展。以此为依据,发挥对于大学生在学业发展方面的指导作用,以年级为梯度锚定各阶段标准。除此以外,加强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务必制订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课程标准并着力打造专业教师队伍,从而推动学生建立系统化的劳动教育理论。

2、大二融合提升:加强专业能力培养力度,切实把劳动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充分挖掘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实训课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形成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高效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通过对学员于学年内能够参与的有关专业资格和竞赛进行统筹规划,参照其开展时间、流程并举办交流活动,同时激发学生参与性,帮助其持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3.大三注重创新创业: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平台并广拓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和双创工作开辟道路。凭借创新创业平台,广大学生可以在实习中提高创新创业技能,从而为未来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此外,劳动实践有助于学生逐渐明确个人职业生涯选择,不断修正个人规划目标,确定个人工作意向,例如考研、考公、留学海外或进入公司工作等;指导学生根据职业意愿制订并细化具体实施方案。

4. 四年贯穿“第二课堂”:大学四年间通过“第二课堂”来开展劳动教育:(1)通过开展劳动知识竞赛、劳动模范人物及优秀人物宣讲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促进学生劳动积极性,进而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2)携手社会组织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深入基层社区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体验劳动并服务社会的同时,既要重视专业技能的累积,又要重视个人奉献意识的养成。(3)组建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劳动教育的实践价值,帮助学生真正感受到劳动的深刻意义,同时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总而言之,丰富的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发挥优势特长,其中,兴趣和特长的培养与发展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部分。所以,开展劳动教育时,务必抓住深入各个社区基层或工厂企业开展社会实践的机会。

协同化构建劳动教育体系打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后一公里”

促进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务必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的全方位协作。家庭教育应起到基础作用,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白职业与劳动的相关性[5]。学校教育应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教育价值,诸如劳动课堂、主题活动和勤工俭学等方面,同时应建立健全劳动能力评估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进而通过劳动完成自我检视,得到全面锻炼。再者,应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活动,拓展对产业发展的视野;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实践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应鼓励和指导大学生参与就业计划竞赛、创意企业竞赛,并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化学生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加深劳动实践价值,从而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最后,社会应在劳动教育中发挥支撑作用,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和专业发展的优势,着力探索全新的劳动实习方式,拓展新的就业培训途径。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应主动配合,加强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力度,基于劳动意识、劳动感情、劳动技能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心并积累满足感,同时提高工作能力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从而完成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责任编辑:王思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通过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