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始业教育第一课 ‘浙大管院人’的使命与责任

2022-09-30 18:43:06


923日晚,“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工支部书记、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单位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魏江教授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新生以以史为鉴昭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浙大管院人的使命与责任》为题,开展始业教育第一课。

在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中,魏江院长结合过去500年、250年、100年的历史和当下高度不确定性的时代形势,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生动而又激昂地给新生们上了叩击人心的一课。

                                             


浙大管院院长魏江教授给2022级研究生新生上始业教育第一课

在开始今天的研究生始业教育第一课前,我想先讲讲关于我自己的故事。

我是1987年上的大学本科,那时候我17岁。本科时我为了能够有高等级奖学金解决生活困难,就努力争取把成绩学好。1991年读研究生,那时候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把课程学好、把论文写好,既可以得到好一点的奖学金,也可以顺利毕业去赚钱。

后来,我在犹豫彷徨中选择了读博士,因为读博士很穷,所以,到1997年博士毕业时,仍一心想去企业,因为当时教师这份职业的工资实在太低了。

我至今记得1997年10月我拿到的第一笔月工资是1000元钱,而当时杭州的出租车司机每月工资大概有3000元。那时很流行这样的顺口溜——“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但是,学院对我一直很好,最后在院领导的鼓励与感召下,我在1998年的3月终于下定决心,留在浙大当老师。

从1998年3月到今天,已过去整整24年半了,这24年多来,如果你问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会说,是找到了无愧于这个时代的责任和情怀,我爱这个国家,我爱浙江大学,我爱管理学院,我爱教师这份职业。

因为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改革开放44年,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44年,也是我成长的44年。这44年里,有我的一小份贡献,因为我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以至于今天有人跟我说:魏江啊,你有休息吗?我说,工作就是休息。因为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最好的休息就是学习、工作。

我几乎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当我看到浙大管院MBA/EMBA项目越办越好,当我看到学院新大楼拔地而起,当我看到管院各个学科奔涌向前,当我看到浙大管院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当我完成了国家和区域一个又一个规划方案时,我都激动满怀,感到非常幸福,因为我一直在践行浙大管院人的使命与责任。

而我之所以分享我的故事,是希望曾经或此时正迷惘的你们,也能明确找到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人生方向,肩负起浙大管院人应该担起的使命与责任。


百年变局下,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场大变局来自于中国的崛起,因为中国的强大与崛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但实际上,这样的格局变化在人类过去五百年里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回顾过去500年的历史,总共发生了16次因“老二超越老大”所导致的变局,其中有9次成功了。他们能够超越成功,靠的并非是枪炮战争,而是科技创新。

500年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老二永远不可能超越老大;如果幻想依靠别国朋友来帮助,梦想也不可能照耀现实;唯有靠科技自主创新,才能真正自立自强。

由此,我想请同学们想想: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当其时的你我,能做的到底是什么?我的答案是,为科技创新贡献我们的智慧与思想。

以史为鉴昭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希望同学们的目光不要聚焦于短期主义,为赚快钱、短期投资、炒股而忙碌奔波,而是心向未来,以科技创新引来中国健康发展。试想:炒股票能炒出强国?搞短期资本投资能投出强国?靠喊口号能喊出强国?那是做梦!

今天我们开学典礼的主题定为“惟创新·向未来”,正是因为创新是我们管院人的基因。我们的MBA/EMBA同学应该去思考的,不是金钱至上、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能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各行各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能成为受人尊重、流芳百世的企业家。

历史上有钱的企业家很多,中国首富从来没有缺席过,比如,出资修长城、重建南京城、为明朝赚取军饷,还能做国际出口贸易的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其结局如何?为左宗棠赏识、有着“江南药王”之美誉的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其结局如何?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但是,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为何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南通企业家张謇的生平介绍展陈,并称赞他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与楷模?张謇兴办实业、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将一生所获财富献给人民与国家,其人生意义又如何?

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全球经济形势下行,可能很多同学还在为疫情与经济焦虑,抱怨时代与变局,根本无暇顾及这些远大的理想。但作为浙大管院的学生,我希望你们能够将目光放长远。


当你将时间拉长到一百年去看,会发现,过去三年的疫情不算什么,因为经济仍然在奔涌向前,科技照样在一日千里。这一百年的经济史昭示着我们:疫情催生革命,范式加速颠覆。

正如过去250年的工业革命史,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人们所经历过的变化比今天还要翻天覆地,但这种不断创新、不断变革的变化并未让人类历史倒退,而是推动着人类社会加速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们不必惧怕变化,更不用担心疫情与经济形势,因为它终将过去。

科技推动历史的进步,面对百年变局,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时代与变革、担忧当下面临的困难,而是依靠创新抓住崛起的机会,这是时代赋予你我的使命。

以终为始,我们不培养“短期功利主义”

看完过去五百年,我们再来看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和中国。

这40多年来,中国的企业家们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仅解决了就业和税收,还解决了“科技创新的主体”。

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当许庆瑞先生从美国留学回来时,国内连真正意义的企业都没有,更不要说他们能明白创新。所以,当时我们浙大创新研究团队在国内最早提出 “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时,企业不理解,政府不理解,学者们也不理解。

我是从1993年底开始研究科技创新管理的,那时候我们感到在创新研究领域 很孤单,因为当时真正研究创新的单位不多,但我们从未放弃。如果同学们去管院八楼看看,会发现从1986年培养“科技管理”博士生到今天,整整36年,浙大管院人始终在技术创新与管理领域耕耘,为国家、为民族的技术创新持续贡献智慧、培育人才。

如今,创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科技创新更是处于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而浙大管院人对科技创新的深入探索,仍在持续。


科技创新必须坚持长期主义!我在3年前自己牵头去创新型企业中调研和总结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规律,而且,我还牵头组织撰写了《鲁冠球:聚能向宇宙》一书。鲁冠球是万向集团创始人、中国杰出民营企业家。我在梳理他的创新创业史时,真的被震撼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鲁冠球在我国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从“改革先锋”到“最美奋斗者”,再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鲁冠球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把党的方针政策融入企业经营发展。在他的带领下,万向集团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营收超千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并开创了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家勇于改革实践的智慧和担当。而我们浙大的企业家和浙大管院的学子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每当我看到一些同学无法摒弃短期主义、金钱至上的思想,为了赚快钱而读书时,我都非常焦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在浙大的学习找回人文精神,因为浙大绝不培养心怀功利主义、短期主义的学生。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有一句名言——“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希望你们有勇气和情怀去“点燃”你的朋友、同事以及周围的人,“以终为始”,用明天指引今日,而不是以今日看明天。

创新是刻在浙大人骨子里的基因

我们再来看看2050年时的中国。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设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50年中国将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试问在座同学:到那时候,企业还能靠一百年前泰勒时代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吗?


其实我们的管理世界已进入了人、物理世界、机器世界和信息并存的四元世界,对于虚拟世界、元宇宙,我们该如何管理?当机器与人、虚拟与现实共存,伦理、道德、法律等该如何管理?社会秩序该如何重构?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创新探索。

然而,当前仍有大量同学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还在为今天赚了十万、明天赚了一百万而沾沾自喜,甚至对自己落后于实践的管理模式毫不自知。

所以我常说,大学象牙塔精神的失去将是人类的悲哀,因为我们需要象牙塔精神,需要忘记当下尘埃之混乱,忘记今天短期之无序,需要回溯人的本性、回溯管理之真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类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

如今距离2050年,仅剩20多年,而我国2050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还面临重重挑战。虽说挑战亦是机遇,但我们仍需直面这些挑战。

从2018年中兴事件到后来华为等企业被制裁,再到中美冲突升级,国家近年来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频频被美国“卡脖子”,当这些挑战席卷而来时,你们在想什么?

或许有同学还在想去什么公司就业工资更高,还在想投资什么行当赚钱更快,还在想着当小老板、搞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论市场意识,他们天生拥有,但要为科技创新投钱,他们可不愿冒险。

我希望同学们可以意识到,企业靠模仿复制、杀价格战、大规模山寨制造等,是不可能在这些挑战下变大变强、走向世界的。唯有走科技创新之路,以匠心精神打造受世界尊重的产品与品牌,才能真正走向全球,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进而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其实在科技创新方面,美国已有企业家开始反省。PayPal联合创始人彼得·蒂尔 (Peter Thiel)曾说,“我们想要一辆可以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作为浙大人的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有没有像赚快钱的VC(风投)一样,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只干投资轻量资本的创业,导致人类几十年以来在比特层面的进步很大,却在原子层面的进步很小?”。

实际上,我曾问过很多投资人:你们愿意做真正的天使投资吗?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只愿做能赚快钱的短期投资,很少有人愿意拿出几个亿设立天使投资资金去支持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因为从0到1的创新之路充满了风险。

但我还是想强烈呼吁:作为浙大的学生,你不可以这样。

如果你们跟我一起回看浙大建校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定能深刻明白为什么是“灿若星辰浙大人”,为什么浙大的校训是“求是创新”,为什么创新是刻在浙大人骨子里的基因。

9月初,我和浙大EMBA的同学们一起去到了贵州湄潭,在那里,我再次重温了浙大西迁办学那段艰难却又“辉煌”的历史。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同时,实施文化亡华政策,开始把各大院校作为破坏目标,有选择地进行重点轰炸。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国土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始了向西南的迁移,有着“东方剑桥”之称的浙江大学自然位列其中。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浙大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怀着“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理想,开启“文军长征”,一边西迁,一边办学。在这一路上,竺可桢老校长的次子竺衡和夫人张侠魂接连因病去世,而承受着如此精神重创的他,在夫人去世三天后又投入繁忙工作,克服战时重重艰难,扩充浙大办学规模。

尽管当时办学环境如此艰难,浙大还是培养出了王淦昌、贝石璋、林俊德、李政道、吴健雄、苏步青、程开甲等一大批灿若星辰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农学家等,创造着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奇迹,以至于1944年10月英国科学史专家、时任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的李约瑟博士(Joseph·Needham)到了湄潭时都不敢相信,当时的浙大竟可以与西南联大(由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而成)媲美。

所以在坐的各位同学,我希望你们不要甘于平凡,要像历史上那些灿若星辰的“浙大人”一样,大胆去挑战技术创新,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健康力量。


让创新成为你的生活

同学们,请牢记竺可桢老校长曾提出的那振聋发聩的八个字——“不计利害,只问是非。”让创新成为你的生活!

有很多学生常常问我:我选择读MBA,对还是不对?我硕士毕业后要不要读博士?我本科毕业后要不要升学到一流商学院读研究生?面对这所有的问题,我都给出了同一个答案——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何来对错?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生活从来没有对错,你做了错事就该受罚,那是一种生活;你读了MBA,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生活没有假设,亦没有“回车”,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你的MBA生活充满幸福和快乐;

当你读了博士,就选择了博士生的生活——静心做研究,写出一流论文、一流成果,回应管理之真谛;我选择当老师,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每天睁开眼睛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上课、到办公室开会,回家给学生改论文。

所以我希望你不要再去问别人我读MBA对不对,因为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就要按照这样的规矩去生活。

什么样的规矩?博士生做一流科研;企业家做一流企业家;本科生做创新型和领导型人才,我们一起去追求并努力成为能够改变生活的人。

这也是我三十多年来悟出来的道理,创新是一种生活。浙江大学以求是创新为校训,创新是刻在浙大人骨子里的基因。作为浙大人,一定要有“不创新,毋宁死”的气概,将创新视作生活。

当然,从0到1的创新,本身就存在诸多风险,很多时候,我们大量的创新投入也不一定会有回报,甚至有相关数据显示,真正从0到1实现产业化的比例是不超过3%的,97%是失败的。

但那又怎样?创新虽然不一定成功,但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没有创新就没有美好的未来。所以,我希望你们在创新上能够坚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收获来自于自然,而耕耘才是自己坚定的决心。


谁有可能成为未来真正的创新者?

理解了“创新是一种生活”后,我想请同学们再进一步思考:谁有可能成为未来真正的创新者?什么样的人才可能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世界?

可能有同学会说,是懂技术的人;也有同学说,是懂管理的人。其实这两个答案都不全面,真正能以科技创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定是兼具“管理理论+科技洞见+人文精神”的“商学+”创新型、领导型人才,这也正是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近年来深入构建“商学+”教育生态系统,创新“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

那么为何说兼具“管理理论+科技洞见+人文精神”的“商学+”创新型、领导型人才是未来真正的创新者?

在此,我想引用管理思想家彼德•德鲁克在90岁高龄时提到的一句话,“我是把管理学当作一门真正的‘博雅技艺(liberal art)’来看待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管理是一种文理兼修、人文情怀与管理理论相融合的技艺,没有功利,是一门博雅之学。

德鲁克还曾给《经济学人》的编辑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一所商学院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唯一使命,就是教育学生,在他们的管理下让组织变得富有成效,这才是商学院应该追求的使命和目标。由此可见,管理学院的学生需要的不只是管理理论,还有科技洞见与人文精神。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进入浙大管院学习后,首先要好好运用“商学+”教育生态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将浙大、管院视作一个平台,抓住平台提供的机会,在学习管理理论的同时,去听听哲学、文学、历史,去听听科技创新前沿,去听听周围优秀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而不是将自己的时间局限在学分获取上。

其次,要志存高远,不过多专注于何时毕业、是否创业,而是聚焦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而是让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聚焦于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但这种创业精神绝不是当小老板,而是要做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和心怀国之大者的企业家或是“大先生”。

再次,要理解人性、提升人格、思索人道、内驱创新,并承诺绝不触碰法律与道德红线,这是浙大管院人做人做事的最低准则,最高准则是做一个利他的人。


此外,还要做到“三个回应”——回应世界、回应社会、回应企业,即更加关注“本土化”的管理智慧,为全球贡献中国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关注“人”的因素,推动人本主义情怀的管理;做一个有内涵的企业家,创造有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浙大管院多年来以“创造管理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为人类贡献管理思想与智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社会责任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为使命,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此刻能真正明白自身作为浙大管院人的责任与担当。

最后,我想以2015年8月13日我带着浙大博士团队去湄潭返程路上我写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满江红·访湄潭》

作者:魏江

崔嵬黔南,三千丈、鸿雁飞绝。

倭寇孽,家国破碎,学子流离。

竺公临危擎梁栋,千五才俊战生死。

九万卷,写不尽我浙,西征烈。

聚巨擘,绘经纶。

地为素,天作室。

何惧疟瘟弱躯殇湄侧。

八载砥砺求是魂,二甲灼耀寰宇惊。

望天穹,冰心安然处,情怀切。

——2015月8月13日于启真湖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编辑:应瑛

审核:郑刚


责任编辑:应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开学第一课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