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023年5月29日下午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指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前进方向。我们应以这一重要讲话为思想指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早在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就高瞻远瞩地首次做出了“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对中国要办出何种大学以及如何办出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从理论和战略高度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重大使命,在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准确把握,全面落实。
(一)从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现代化强国之道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现代化强国无一不与教育紧密联系的内在规律,一流国家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国家。
从历史上看,英国、法国、德国、俄国(苏联)、日本、美国等强国崛起之路,都与发达的教育体系有密切关系,与拥有一批顶尖世界大学有直接关系,充分印证了教育兴则民智启、素质高,教育强则人才出、科技强的发展规律。
强国更替,从意大利到英国,再到美国的迁移路线,也与顶尖大学的兴衰密切相关,与拥有顶尖大学的数量有关。
今天,美国大学的实力雄踞世界之首,全世界最好的大学有85%是美国的大学。美国卡内基小组的研究表明,美国经济实力有50%是从它的教育制度获得的。正因为拥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国才能集聚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才能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影响深远的杰出学者和强大的知识经济,才能成为科技强国,支撑其世界“霸主”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变革教育,使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杰出人才,成为各国在21世纪发展制胜的关键所在。
我国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跻身世界百强,这是划时代的丰功伟绩。但我国教育发展总体上处于世界中上水平,名牌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必须跨越这道门槛,成为创新型国家,才能跨入世界强国行列。
(二)从理论维度准确揭示了教育兴国和教育强国的关系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准确解释了教育兴国和教育强国的关系。这是两个不同而又有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教育兴国是教育强国的前提,教育强国是教育兴国的结果。没有兴教就没有强国的基础,没有强国目标,兴教办学也就没有追赶的方向。
世界强国都经历了兴教到强教的历史过程,这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实践的共同认识。教育兴国阶段主要解决教育普及和公平问题,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把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是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因此教育兴国必先兴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毛泽东同志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大力普及教育,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宁可放慢经济速度也要舍得投入教育,提出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成熟的领导,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完成了从文盲大国向文化大国的转变,第二次是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而在教育强国阶段,主要是解决教育质量和结构、效益问题,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从历史跨度继承发展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教育,把教育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发达和人民幸福紧密相连。毛泽东同志确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政策基点,明确提出要发展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教育,把教育普及与国家独立发展紧密联系。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准确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命题,首次在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并在规划、资源、经费三个方面落实教育优先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教育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全新的视野对中国教育发展规律、国际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开启了“双一流”建设新局面。
(四)从实践角度准确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迫切需要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对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历史远见,切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契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适应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需要。
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自主创新撑起民族脊梁。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今年视察北大的讲话中强调,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五)从思想深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体系化的教育思想,精髓是坚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对举办什么样的强国教育和怎样办强国教育提出了深刻阐释,指明了教育强国的发展方向,不仅有认识论的阐释,也有方法论的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一流大学,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他明确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国家的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办出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在回答如何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办世界一流大学,要抓好三项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三个“要”: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其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师者,人之模范也。”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如何做一名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2014年教师节时提出的四点要求,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第三,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怎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他强调,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体系。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
理论的要义在于思考的深度,在于指导实践的力度。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毛泽东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创新,善于聆听时代的声音,展现真理的强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大论述的新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境界,是教育实践无止境则教育理论创新无止境的生动写照,抓住了古今中外教育强国发展的根本之道,把握了当今中国教育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人民大众的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是引领中国教育实现强国梦想的行动指南。
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再次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这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精神,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领会到位、落实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围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目标原则方面,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实施路径方面,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检验标准方面,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教育事业,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关键指标。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使命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不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让党的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在校园传承弘扬。用好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非凡成就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高校考察指导、看望教师代表并与师生座谈交流,要求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同时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统筹考虑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培训体系等,不断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增强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四)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不断健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演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涵盖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尤其要办好思政课这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力建设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建设集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教材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效果。注重因材施教,激励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培养更多学术思想活跃、具备国际视野、发展潜力大的综合性领军人才。
三、推进新时代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加强和改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的灵魂课程,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就“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如何办好思政课”等系列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三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当前,思政课建设已经从外延式发展调整到内涵式发展上来,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思政课建设新的时代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思政课建设要以守正、创新、协同、精准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创新驱动、协同联动,抓好教师和学生两个关键,为高质量发展汇集凝聚共识、激发动力、构建格局、革新效率的强大力量,书写新征程中铸魂育人的奋进篇章。
(一)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广泛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发挥好这一政治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各方面力量,为思政课质量变革提供政治保障。各级党委要坚持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立场不动摇,自觉将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大力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
(1)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就是坚持党对思政课的全面领导,将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各级地方党委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部署,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时代新人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主动把思政课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待,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进一步增强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自觉。同时,要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中央有关部门以及相关地方部门牵头抓好思政课建设,大中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把对思政课建设的真切重视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形成全党上下共办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2)严格落实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思政课建设是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各级党委要明确自身责任,紧抓思政课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和支持保障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首先,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地方党委要落实完善思政课专题会议、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制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严格履行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相关部门精准高效配合思政课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其次,在队伍建设方面,各地有关部门要根据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管理队伍的人员部署和配比等要求,做好思政课管理人才配备,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最后,思政课建设责任落实还需依靠健全的体制机制作为支撑保障。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考核和政治巡视内容,完善以思政课建设作为重要指标的学校党建工作、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考核的评价机制,推动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
(二)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改进加强思政课的持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地区部门、学校的紧密配合下,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要看到,面对新形势新矛盾,思政课建设发展还存在改进完善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检视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破解高质量发展中的瓶颈制约,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切实提升教学实效。
(1)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做好理论阐释与引导。《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面对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意识形态领域新态势,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使思政课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强理论之供给,成为以创新引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教学与研究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支撑,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好研究和阐释工作,为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材的时代性、可读性。如此方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
(2)积极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做好价值引领与塑造。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是他们向往崇高、充满热情、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面对青年学生日益提高的成长成才需求与思政课建设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需要积极革新,主动适应青年一代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为此,要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生动、最鲜活的素材,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并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引入课堂,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青年一代乐于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各个学校尤其是高校要形成自己的思政课建设特色,铸就思政课教学品牌,用精湛的功力、新颖的配方、时尚的包装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课。
(三)坚持协同联动,聚集构建思政课格局的整体合力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不是单一部门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是面向全党全社会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是一场配合战和全局战,需要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共同发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汇聚强大育人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大助力。
(1)纵向贯通各个学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纵向设置方面处理好学段差异与全程贯穿的关系。一方面,以链的思维做好各个学段的课程设置。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根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引导学生形成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强化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在课程设计的深度、广度、难度上逐步加深,确保课程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变化、认知水平始终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以统的导向做好课程衔接。坚持以大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宏观视野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统一管理和部署规划,按照价值一致、目标一体、内容方法求同存异的原则,合理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统一编写教材,编制教学大纲。在具体实施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沟通交流机制,系统把握不同学段的教育教学情况,并及时地进行有效调整,规避“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质言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要契合教育教学的层次性要求,在“学段性”与“全程性”相统一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走向纵深。
(2)横向统筹各方力量,推进“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之“大”绝不是指课堂规模的大小,其“大”在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强调社会各方参与力量之多、横向辐射范围之广。善用“大思政课”,就要打造社会大课堂,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扩展多维空间。首先,要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这需要以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推进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协同发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联互通、经验方法互学互鉴,提升协同意识和协同质量,大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关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这就要求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并进一步做好日常思政工作,构建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与课程协同发力的“十大育人”体系,为课程育人提供支持保障。
(四)聚焦关键问题,汇集高质量发展思政课的强大动能
精准是做好工作的基本理念,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切中关键点,在精准发力上下功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作为思政课教学格局中的两大核心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课程的主导者,把控着教学方向、内容和形式。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既需要精确识别教育对象,勾勒出其需求的画像,并施加有针对性的指导,也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专业性的教师,为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必须精准把握的问题关键。
(1)精确识别学生需求,实施有效内容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精确识别学生需求,打造直击“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的精准化思政课,是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有效之举。要在思政课建设中合理地、有效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关于学生的大量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出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精准勾勒学生的个体画像和群体画像。进而根据数据画像,预测、研判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想法,把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重点、理论的难点、社会的热点相结合,安排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加强队伍建设,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相关规定,择优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释放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效能。首先,加强专职思政课教师配备,中小学根据课程要求配备相应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高校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其次,在思政课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对于在政治立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思政课教师一律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进一步完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学校三级培训体系,健全教师成长激励机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