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学院思政课教学同课异构 个性化定制探索小班化教学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的建设,强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主题,蚌埠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改革,由校党委书记陈国龙牵头,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部分思政课教师组织教科研团队,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思政课“小班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师资力量受限等原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大都采用两个以上自然班合班授课的大班化授课模式,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室空间大,启发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合班上课中较难实施,导致教学效果一般。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难以调动起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教学普遍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此,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建设标准里一直要求尽可能实行中班化教学,并要求探索小班化教学。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蚌埠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自2018年以来,先后将思政课教学模式由大班化教学转化为中等规模的班级授课模式,又尝试由“中班化”教学转为50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并成功摸索出“同课异构 个性化定制”的思政课小班教学新模式。
同课异构是为教学目标达成而运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考核评价方式等。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作用,党委书记陈国龙多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指导思政课建设,以安徽省重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OBE逻辑框架思政课改革与实践一体化研究”为抓手,选派汪淼和吴国莎两名青年骨干教师先行先试,根据学生年级和专业的不同,分别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治》两门课程的“同课异构 个性化定制”教学模式。
读懂学情,让思政课变得更有温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汪淼讲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的是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这个年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不能很好地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步入人生新阶段面对新环境,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容易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针对大一新生的学情特点,在小班化教学中,汪淼更多地关注到学生个体的成长。“以前授课班级人数多,没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现在,我不仅能够记住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名字,而且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包括思想现状我都能‘精准把脉’了。”由于小班教学有优于大班教学的时间、空间以及资源条件,更易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个性化的课程作业以及由课堂延伸至课外的师生互动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及时化解学生思想困惑,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懵懂”的大一新生们早早地明确人生目标,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区分专业,智慧赋能玩转思政课堂
为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吴国莎借助互联网、学习通等新媒体技术,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切实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小班教学中,吴国莎借助泛雅平台设置情境导入、小组讨论、随机抢答等模式提升思政小班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通过在学习通给学生发送实时新闻简报来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通过统计课堂问题的正确率来及时修正课程设计和重难点讲解;通过辩论赛、角色扮演、故事分享会等多样化活动机动推进课程进度,实现课堂效率与质量最优化;根据小班化学生专业特点,精准制定符合学生专业的课程案例,使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无缝对接”。在一学期的思政课小班化教学后,吴国莎表示,“在小班化课堂上,启发式、研究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我与学生的互动更加频繁了,课堂‘抬头率’也提升了,这种‘沉浸式’的课堂体验,使我和学生都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课教育教学改革是时代之需、发展之需。蚌埠学院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与学情基础,走出了一条个性化定制的思政课教学新路子。在今后的思政课建设中,蚌埠学院将继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不断深化思政课“同课异构 个性化定制”教育研究成果,在思政教育“联动”上下功夫,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无缝衔接,引导学生“真学”“真信”“真做”。(撰稿:汪淼 吴国莎;编辑:毛星懿;审核:邬旭东、黄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