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君武新青年丨罗友渔:勇敢少年的科研之旅

发布时间:2024-09-24 08:26:25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正是在这一年,罗友渔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SCI论文《Magnifier or Refractor?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on people's perception of the value of cultural ecosystemservices based on the SolVES model》。

罗友渔初识科研魅力是在《社会研究方法》课上,那是他第一次体验“翻转课堂”,老师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积极参与,使罗友渔成功进入“卓越本科生培养计划”,自此踏上了科研训练新征程。

罗友渔,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2020级本科生,已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直博生,曾获国家奖学金、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铜奖。

一、为梦尝试,从一次国际论坛说起

罗友渔对英语演讲有着浓厚兴趣,本科期间,他通过选拔进入广西大学多学科背景英语口译班,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完成课程,还获得“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广西赛区一等奖。这些经历都是罗友渔科研之路上的铺路石,也为后来鼓起勇气参加国际大学生论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与科研“初相识”的罗友渔,也想去尝试一把中日泰三方国际大学生论坛。罗友渔一直深信“勇敢是人生的第一信条”,自身在英语口语方面也有一定优势,尽管当时科研经历还不算丰富。与此同时,罗友渔正在江南区纪检委实习,这给他参加论坛的准备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这是我第一次出来实习,很多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处理起来还是很复杂的。有时,即使计划周密,我依然感到压力巨大。” 这段时间里,罗友渔要全情投入实习,还要抽出时间准备参加论坛,一周之内需要修改并完成一篇英文实证文章。

“虽然筹备的过程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更多的是收获,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让我觉得学术交流更多的是开放和包容,而不仅仅是挑战与困难,这段经历使我更加坚定了追求学术梦想的决心!”罗友渔深知,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走得更远。

在第28届中日泰三方国际大学生论坛上,罗友渔凭借论文《How Sheep Become a Dragon King? Adopting Psychological Distance Framework into Field Experiment to Assess Public Acceptance towards NIMBY Facilities》获得“论坛最佳学术汇报奖”,在5个国家的大学生中,仅有3位学生获得这个奖项。

二、突破和积累,都是逐梦路上的特别礼

谈到自身的科研经历,罗友渔告诉记者,有一次为了能让研究更加充实和具有说服力,团队计划调研广西北海市的城市森林公园。

“其实在2022年的时候,我们已经在思考青年学子如何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我们关注到了其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即‘一带一路’倡议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初到调研地,罗友渔团队就遇到了“需要用方言沟通”这一大难题。一群老爷爷正在下棋,罗友渔试图与他们交流,即使费尽口舌也只能听懂“我的普通话不太好,不太会讲。”这一句话。因为同时要和多位受访者沟通,而当时团队中只有一位来自北海的成员,正在团队困惑时,她主动打电话找到一些当地的朋友作为志愿者,为团队提供沟通支持。紧接着,团队在公园仔细地寻找受访者,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与一些坐在长凳上聊天的老奶奶老爷爷亲切、愉快地交谈了很长时间。

他们发现现在人们的防诈骗意识普遍较强,愿意配合调研的人不多,无视和拒绝是常有的事。一次次询问、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不放弃,团队成员们尝试大胆地向一群进入公园的老年人问道:“爷爷奶奶,我们是广西大学在读学生,第一次来到这儿做调研不太熟悉,可以跟着你们逛一圈吗?”老人回答说:“行,小孩儿,跟着吧。”罗友渔和队员们、志愿者们跟着爷爷奶奶聊天,从公园的修建聊到他们对公园景观的直观感受,再到当地的发展历史。在和老人们的交流中,团队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也为之后的调研积累了经验。为了使样本更具多样性并能采集到国际友人的意见,罗友渔和队员们还在2022年春节前后,采访到了来自越南、老挝的受众群体。

三、“我要在科研路上继续奔跑!”

回顾罗友渔的科研之路,那些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都凝结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挑战,才能攀登真理的高峰。

从大二开始,罗友渔一直保持着每周至少精读一篇SCI、SSCI一区或国内权威CSSCI期刊论文的习惯,即使在回家的途中,也会阅读提前准备好的文献继续修改论文。每周都会积极参加师门的科研组会,讨论生态系统服务、土地与经济政策等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导师和组内成员积极交流、互相学习,碰撞思维的火花,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今年九月,罗友渔以直博生身份成功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继续深造时,罗友渔说:“我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为培养探索农民群体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能力打下了基础,直博也可以更好地保证科研的连续性。”

保研过程中,罗友渔同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优秀营员,这两个单位在培养方式和研究方向上有很大不同。出于对涉农问题研究的关注和兴趣,罗友渔最终选择了地理所,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方向的研究。

经过多次科研工作的历练,罗友渔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做科研一定要敢于尝试、追求前沿、服务实践,“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是他秉持的科研信条。他深知科研方向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超越自我、勇于创新,才能有所作为。这种家国情怀正激励着罗友渔不断努力,立志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这里有青春如火的诗篇,西大人的热爱与梦想在灿烂的青春中传递着榜样的力量!和你一同走进公共管理学院罗友渔的科研之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