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全要素多场域的“大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
学界笔谈 司 阳 刘思雅 陈福北
思政课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课程。近年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数字化+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从数字生态的建设与教育形态的重塑方面,探索“大思政课”改革,赋能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跨学科、多学段的“大思政课”知识体系建构探索。一是横向建构跨学科的“大思政课”知识体系。以STEAM教育理念推动“大思政课”教学改革,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相关知识进行结构化梳理,以知识图谱等可视化方式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多学科关联、多视角呈现、多维度育人的知识链。二是纵向建构“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程知识链。通过跨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对比分析,形成各门思政课程及其知识点的体系框架,以思维导图和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关联关系,从中梳理异同、找准侧重,针对性的建设问题库、案例库、试题库、活动库等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资源的精准匹配和教学内容的精准投送。
全要素、多样态的“大思政课”价值表达形式探索。一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以大数据为支撑、以人工智能为辅助,实现“大思政课”教育主体、内容、对象、资源等全要素的技术整合,形成多主体协同、多学科关联、多终端同步、多样态表达的技术应用场景,建构起系统连贯与衔接递进的价值引导方式。二是多样态价值引导的技术表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媒体技术在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慕课、微课、微电影、短视频、动画、VR、全景等资源打造“嵌入式”“沉浸式”“多模态”的网络教学场景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新形式,实现思政教育价值引导作用的赋能升级与提质增效。
多场域、全时空的“大思政课”创新链接模式探索。一是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加持下,实现传统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和社会课堂的有机衔接。学校师生通过“云课堂”“云平台”等技术平台的功能应用和可视化资源的呈现,实现对“大思政课”相关知识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和传播,达到网络化、数字化方式进行链式传导的效果,解决多场域、全时空教学的困难。二是以满足师生对“大思政课”教学中的知识、价值的需求为导向,通过知识创新、价值引导等活动将相关的参与主体连接起来,以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过程与价值引导优化目标的功能链结构模式。
在推进数字赋能“大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近3年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投入300余万元建成1个马克思主义学院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基地、1个数字思政云平台、1间“数马”思政工作室,并以每年50万元的投入持续建设数字思政资源库。投入200余万元采购了VR、全景、多媒体等12类3万多个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将数字资源架设在云端,依托数字思政云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衔接以及线上线下教学的全时空覆盖,有效解决了一校三区办学的时空阻滞和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目前,以学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的数字化“大思政课”格局已经形成,数字化思政课改革初见成效。
近2年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国赛特等奖1项、获自治区级比赛奖励5项。教师立项厅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获得全区高校“大思政”示范课堂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完成广西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精品课程2门;入选2024年全区高校网络课程(实践教学类)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思政教育平台》1项。在2024年全区“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优秀理论文章评选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数字化“大思政课”改革成效显著。
【本文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第一期广西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专项)(2024SZ011)的研究成果。第一作者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