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 | 知行工作室举办面塑技艺体验活动
面塑,俗称“捏面人”(面花),是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源于山西,初为食用,后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近日,知行工作室杨铄老师在《爱上非遗》公共任选课上,带领同学们体验非遗技艺,感受具有千年历史底蕴的面塑魅力。
课堂上,杨铄老师通过亲身经历,分享着自己与面塑的渊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及视频向同学们介绍面塑的起源和发展,并对山东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等面塑的三大流派进行分析及特征解读,让同学们对面塑有了初步了解。
杨老师讲解理论知识
杨老师讲解面塑的价值意义
“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是以前“面塑人”的真实写照,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也得以逐步流传至今。杨铄老师告诉同学们:如今,面塑艺术已不再是被视为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而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在课程的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想象力,做出了形状各异的玩偶及卡通人物,通过捏、搓、揉、掀,再用工具刀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镶上装饰,一小节课时间,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便诞生于同学们的指尖之上。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制作面塑作品
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课程尾声,陈同学高兴地向大家分享道,这次有关面塑的非遗课程,让自己了解到了这份独特的“非遗之美”,在他看来,这既是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也是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据悉,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图文/杨铄、梁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