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校区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校赛决赛获佳绩
【开栏语:华南理工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会议、全国学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落实学校第十七次党代会部署,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为重要抓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践行“学生永远在C位”的育人理念,聚焦培养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兼备、“三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卓越的“三创型”(创新、创业、创造)人才。】
初 现 锋 芒
#4金1银,夺金率达80%#
2022年第八届“互联网+”大赛校决赛结果已公布,国际校区学子锋芒初现,5支闯入决赛圈的队伍在决赛中表现出色,从全校40项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4金1银的好成绩,夺金率达80%!
前沿软物质学院的两个本科生项目分别在高教主赛道本科生创意组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公益组脱颖而出双双夺金。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21级本科生作为新生代表,首次参赛即冲入决赛取得金奖的好成绩!
打 磨 锤 炼
#挖掘潜力,精细打磨#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教育部与政府、各高校共同主办,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目前面向高校影响力最大的赛事。
该项赛事自今年年初启动以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下,由教务处统筹安排,广州国际校区教学事务办公室积极营造国际校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氛围,针对国际校区实际情况,克服疫情防控压力,积极动员校区学院挖掘潜力,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并按照学校校赛赛程安排制定了详细的打磨计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为帮助竞赛队伍熟悉竞赛规则、全面提高项目质量,实现项目组比赛竞争力的跃升,教学办建立了国际校区参赛项目群,全力投入服务项目,组织多场培训,按照比赛时间节点先后邀请专家进行3场一对一打磨,针对市场分析及定位、产品/服务介绍、商业模式、团队介绍、营销策略、财务分析、PPT数据展示等方面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本次校赛报名阶段国际校区师生报名踊跃,共有近60项目参赛,其中本科生项目48项,研究生项目11项目,2021级本科生报名尤为踊跃,共申报项目20项。经过学校首轮专家书面评审,21个项目从突出重围闯入复赛,通过率达35.6%。最终5支队伍闯入决赛圈,勇夺4金1银,为国际校区创新创业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 心 培 育
#新工科人才培养#
广州国际校区作为华南理工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试验区”,坚持以“兴趣+能力+使命”为培养路径,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实践驱动、国际协同、个性发展”的原则,构建“通识+专业+双创+跨文化”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突出问题导向和应用,为深入学习新工科专业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1
开创新生工程体验教学新范式
通过为新生开设《工程导论》课程,鼓励教师把学科国际前沿发展、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设定开放式选题,让学生依托项目课题自主钻研、自主探索,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工程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开发技能、科技创新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实现全过程、系统性育人成效。
2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以“新生研讨课”“跨学科课程”等为抓手,推进内容的交叉复合,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
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
构建项目式教学模型,开展更加灵活多样的项目式学习,实施基于“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反思提高”流程的探究式教学,加强学生课下学习的设计和管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提高学生整合、运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能力,激发创新潜能,训练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
4
深化本研贯通培养
依托“学院+高端研究院”双驱动模式,本科生从进校起就可以自由选择团队和老师的课题组;鼓励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鼓励和支持学生自由探索、大胆尝试、进行颠覆性创新,尽早接触到科学研究,早日踏上认知科学和技术真谛之路。
5
创新创业课程全覆盖
所有专业至少开设一门专业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每个专业学生应完成“三个一”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其中理科类、医学专业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学科前沿专题课、完成一份创新创业调研报告、提出一项创意;工程应用类专业要求学生选修一门创业教育课、完成一份创新创业调研报告、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
乘 风 破 浪
广州国际校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教育改革试点,聚焦于未来技术,通过理念再深化、平台再拓展、机制再突破、教学再创新,努力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经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国际校区新工科人才培养双创教育初现成效。
接下来国际校区4支金奖队伍将代表学校冲击省赛、国赛,期待他们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展现校区风采,光芒绽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