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探寻恢弘璀璨楚文化 赋能新时代文旅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28 10:19:59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用好社会大课堂,淮南师范学院以加强青年学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引领为主线,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以打头阵、当尖兵的奋斗姿态,锻造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积极用好“三下乡”“返家乡”等大学生实践平台,切实上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大思政课”。

2024年“三下乡”全国重点团队淮南师范学院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

“武王墩,我们来了!”2024年4月1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楚文化”在国内外再次引发广泛关注,皖北淮河流域被确立为安徽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区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江淮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淮南师范学院成立“寻文化根脉 守民族之魂--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用脚步丈量江淮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以武王墩墓为起点,对江淮楚文化历史遗迹和馆藏资源进行深入调研,先后走访12个调研点,行程共计600余公里,切实引领青年学子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用脚步丈量江淮大地

淮南师范学院大舜广场上空200米高处,能清晰俯瞰武王墩墓发掘现场,景观足够震撼,3公里的直线距离,充分展现了我校与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比邻而居的地理优势。

“同学们,我们身后就是武王墩墓发掘现场。它是迄今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对于研究楚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淮南师范学院楚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松教授为青年学生们讲述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的历史起源。

李松教授向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成员讲授武王墩发掘过程和考烈王历史故事

“站在武王墩墓坑外,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千年之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彬清同学激动地说,“我们要促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保护意识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武王墩墓朝西三公里就是蕴藏黄歇一生传奇故事的春申君墓。淮南师范学院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方川教授带领寻访团成员登高远眺,遥望楚文化的积淀地寿县古城,生动讲述黄歇跟楚考烈王的历史故事,道不尽楚韵悠长。

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成员们沉浸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之中,感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方川教授向江淮楚歌历史寻访团成员讲授春申君生平历史故事

“听楚文化历史故事、看楚文化留存遗迹、走楚文化发展道路,我由衷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江淮儿女的自豪与骄傲!”计算机学院钱泽鹏同学将沿途走访调研的场景通过短视频形式详细记录,为宣传推广江淮楚文化提供重要影像资料。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走进安徽博物院的夏商周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巨大的青铜器。它就是楚大鼎,也是楚文化的标志性文物。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孙士民讲解道:“在大鼎的腹底部、足膝部、沿口处刻有‘安邦’二字,寓意安邦定国。如今常以大鼎为制作礼品的原型,赠送给国际友人以示友好关系。”

“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我们在千年前的国之重器上都能找到古人的印证!”文学与传播学院张强龙同学感慨道。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孙士民讲述“国之重器”楚大鼎的时代内涵

烟波浩渺,一望无际,亭台楼阁,纵横捭阖。站在“天下第一塘”的碑亭旁,寻访团成员们无不为这项伟大的千年水利工程所震撼。李松教授向大家介绍芍陂读音的来历以及兴衰演变过程,并讲授安丰塘背后的历史故事。

一座安丰塘,半部淮河史。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孙叔敖为修建芍陂竭尽心力、勤劳茂著,深刻体现了他“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被司马迁誉为“天下第一循吏”。他的“好人精神”陈展于淮南师范学院泉山校区内的“淮南好人馆”,被后人作为推崇和学习的典范。

李松教授讲述孙叔敖等先人修筑安丰塘的时代精神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寻访团成员们沿着塘堤感悟楚人开荒破土的坚强意志。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团队成员们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等形式调研江淮楚文化在大众视野下的时代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实践上好这堂“行走的思政课”。

冒着细雨,寻访团成员们深入武王墩墓所在的三和镇徐洼村,走进农户、实地探访、深入调研,切实了解当地居民对于传统楚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真实想法。

“希望能够抓住这个好机会,把咱们武王墩墓好好建设起来,可以像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样吸引很多游客,这样我们的经济收入也会提高的。”村口一位年过七旬的大爷与寻访团成员亲切交流。

寻访团广泛开展问卷调研和人物访谈活动

淮南师范学院“时代新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前往安丰塘附近的迎河镇酒流村,以“武王墩墓”“安丰塘”为主题,对江淮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进行专题宣讲,实地调研安丰塘等江淮楚文化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家除了武王墩墓之外,知道楚文化元素的为数不多。传承保护、宣传推广、活化利用是我们现在最大的责任!”寻访团成员、文学与传播学院杨怀同学急切地说道。

淮南师范学院“时代新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

寻访团先后深入学校、乡村、企事业单位及博物馆,突出重点,分类人群,发放纸质问卷、电子问卷3000余份,为探寻江淮楚文化的发展积累宝贵资料。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厚重的文物所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积淀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寻访团以“擦亮江淮楚文化名片,讲好江淮楚文化故事”为宗旨,用心用情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今天就让我们从安徽武王墩墓出发,探寻恢宏灿烂的楚文化。”宣讲团成员龚雨涵同学正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武王墩墓。她表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我们以江淮楚文化为内容,以宣讲为媒介,筹备制作江淮楚文化专题宣传片,扩大楚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增强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淮南师范学院“时代新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讲好江淮楚文化故事

此外,寻访团深入围绕江淮楚文化的发展脉络,打造“安丰塘—武王墩墓—春申君墓—廉颇墓—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古城—安徽博物院”这条江淮楚文化精品旅游线路,深入挖掘江淮楚文化中的铭文、纹饰和符号,设计、创新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切实增强楚文化的时代内涵和文化生产力。

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原创舞蹈《江淮楚歌》

淮南师范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江淮大地丰厚的楚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江淮楚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为文旅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校地合作,培育文化品牌,从诗歌、音乐、舞蹈、书法、文旅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重新激活楚文化历史经典与时代精神,以楚文化活化利用为载体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助力地方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李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以楚文化活化利用为载体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助力地方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