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验| 邻里社区铸魂时代新人——华侨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侧记
近日,教育部发布《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吹响了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阶段总结、完善提升的号角。
发布《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区党建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的意见》,推进党政干部进驻学生社区,凝练“邻里式”学生社区建设理念,践行“近邻”工作模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侨校邻里文化,打造“侨缘”“毓秀”社区文化标识……
建设以来,华侨大学坚持把全面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实践,作为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重要举措,坚持党建引领、加强思政教育、推动管理协同、夯实服务保障,将学生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发展引航的工作锚点定位学生社区这一“神经末梢”,旨在从学生最身边、最日常,以最亲切、最温暖的形式激活工作动能、增进工作实效。
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深化“近邻党建”,打造“引领式”育人模式
学生在哪里,党员在哪里,高校党的工作就进到哪里。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党的二十大代表,印象中的他们都是在电视里,黄艳艳老师动情地讲述她与莆仙戏一起成长的过程,让我真切体会到‘文化自信’这四个字的重量。”文学院2022级研究生党员郝均函如是说。
“先锋课堂:让新时代戏曲文化再谱华章”讲课现场
一期特别的先锋课堂,一位特邀的主讲嘉宾,一次深刻的思想引领。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党的二十大代表黄艳艳通过对莆仙戏发展壮大、走出福建、走向世界的历程讲述,坚定了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深入思考。
以“先锋课堂”“毓秀学堂”为主体的社区讲堂,是学生党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社区党工委的统筹下,44个楼栋近邻党支部采用“宣讲+学习”“宣讲+文艺”“宣讲+实践”等模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师生、朋辈之间的“家常话”,用身边人、身边事说“理”,在解决困难、回应诉求中讲“理”,使社区讲堂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角度又有亮度。工作成果《“三强化三突出” 深学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获评2023年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
学生社区开讲主题党课
成绩与荣誉的背后,是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全面领导。建设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校党委书记带头抓建设,多次深入学生社区调研,并明确1名副校长分管具体建设工作,全体校领导进驻学生社区,担任学生社区“楼长”,走访学生社区150余次,联系楼栋党支部,指导工作开展,在学生社区构建起良好的政治生态。
由“显性”向“隐性”转变,强化“近邻教育”,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
学生在哪里,文化建设就要覆盖到哪里,文化活动就要开展到哪里。
“作者说‘他想写给每个人心中的山和海’,我就在想我自己的山和海又是什么呢?”“‘心有山海,静而不争’,其实我们不必急于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4月16日,第二期生涯读书会在莲园6号楼听语轩举办,指导老师与同学们从《云边有个小卖部》的故事内容出发,就人生、亲情等话题讲述自身的经历与感悟。
学生社区举办生涯读书会
这是“书香社区”活动的缩影,也是“一站式”学生社区五育并举、以文化人的写照,如今,阅读文化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工作成果《悦读浸社区 书香沐邻里》获评2023年全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
建设以来,学校将“邻里一家”“远亲不如近邻”“亲仁善邻”等中华优秀邻里文化引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之中,建立特色鲜明的社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依托学生社区各类活动,有效激发社区育人活力。
“一纸‘宿谱’,诉不尽四年的邻里情谊,谱不出动人的友谊华章,在此与时空对话,给未来住在这间宿舍的学妹留下‘过来人’的大学生涯建议。”法学院应届毕业生蒙秋嫔如是说。毕业生爱校荣校主题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自2017年起,学生社区每年开展“宿谱”征集活动,通过毕业生写给下一届入住本宿舍学弟学妹的一封信,展现学生爱校爱舍的风采和面貌,营造团结友爱、温馨和谐的邻里氛围。
毕业生宿谱征集
5月14日,邻里体育舞龙项目体验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同学们手举舞龙杆,左右游走,“没想到这么重,手臂酸得不行,实在撑不住了”,第一次体验舞龙的经金学院卢晔彤分享了她的活动体会。2024年,学生社区与体育学院党委共建开展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及网球、篮球、舞龙等体育项目体验教学,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邻里体育舞龙项目体验
“我要炒个地三鲜,必须给大家尝尝地道的东北菜!”近一年,学生社区的侨缘食光里(共享厨房)预约使用异常火爆,舍友过生日、学生组织团建、班主任想和学生聊一聊……自己动手煮一桌好菜,不失为一个创意十足的交流之道。“侨缘食光里就是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所创设的功能型共享空间,也是同学们交流家乡美食文化、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同学们在侨缘食光里制作美食
相融、相睦、共进,具有鲜明特色的侨校邻里文化,已浸润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每一个空间和场域,沁入在每一位社区师生的脑海和心田。
由“单向”向“聚合”转变,细化“近邻管理”,培育“协同式”育人队伍
学生在哪里,育人力量就要出现在哪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就要开展到哪里。
建设以来,学校党委持续推进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学生社区,教师走访学生宿舍累计超过6000余人次,从过去的“你来办公室找我一下”,变成现在的“我去宿舍‘看望’你一下”,在学生的“家里”,聊天谈心也变得更加随性自然。
“签了就业协议后再考公是不是就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了?”“选调生和公务员的未来发展哪个会更好一些?”“如果考上了不太满意的公务员岗位还可以继续报考其他岗位吗?”……
辅导员走访学生宿舍开展思政工作
“这是我在毕业生宿舍走访过程中经常会被问到的问题,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就业辅导,没办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就业困惑,还是要一对一、点对点、面对面地聊。”旅游学院辅导员袁峰今年负责学院的就业工作,走宿舍成为他工作开展的重要路径。“学生就业不主动,我就得主动找上门。”他说。
“校长有约”,每月一约,学生社区共享空间内,不同类别的师生群体齐聚一堂,围绕班级建设、社团管理、境内外生融合、社会实践等不同主题开展互动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校长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现场答疑,共同研讨,共商共治。
校内人员引进来,校外人员也要请进来。
陈鹏鹏是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原主任,长期从事文物研究相关工作,3月26日,邻里课堂讲座结束之后就收到法学院李天一同学的邀请,担任其文化遗产相关课题项目的指导老师。“非常感谢邻里课堂,让我有机会和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专家顾问近距离的交流。”李天一表示。
“邻里导师”陈鹏鹏授课“泉州22个世遗点的历史价值”
建设以来,共有30余位校外专家学者受聘“邻里导师”,与446位党政干部、78名住楼辅导员、400余名“社区学业导师”共同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指导。
由“平面”向“场景”转变,优化“近邻服务”,创建“开放式”育人空间
学生在哪里,服务就要到哪里,条件保障就要落实在哪里。
在学生社区服务大厅,工商管理学院的徐慧找到了邻里服务日的值班阿姨,裁剪了一条过长的裤腿,并修好了一双开胶的运动鞋。“原来一直找不到修鞋的店面,通过楼栋群公告,得知了邻里服务日的暖心项目,成功挽救了一双鞋。”
为学生钉鞋补鞋
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社区设立每月第一周的周二为“邻里服务日”,为学生提供缝补衣物、熨烫衣物、钉鞋补鞋等暖心服务,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小困惑,给予学生近邻服务的小温暖。
同一时刻的侨缘众创空间,工学院易修队的同学们也开始忙碌起来,为同学们提供电脑维修义务服务,该项服务持续了一年有余,是学生社区党工委与工学院党委结对共建的项目之一,旨在推进邻里互助,深化近邻服务。
工学院易修队为同学提供电脑维修近邻服务
同时,学校遵循“多功能集成”原则,积极推进学生社区微空间微改造,将学生社区从单一的生活空间转变为集思政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新空间。将学生社区空间功能延展为“1+2+N”模式:“1”即“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大厅;“2”即“侨缘”“毓秀”2 个共享空间矩阵,目前已形成以宿舍楼宇群落为单位的片状共享空间 6 个、单体 21处;“N”即持续丰富的邻里互助和暖心服务。
近年来,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未来,学校将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提质增效指南》为指导,惟实励新,精进臻善,构建侨校特色“邻里式”学生社区思政育人新生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