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迎新季】综合媒介展多面城市 艺术创作唤青年共鸣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南湖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09-22 23:22:20

8月28日起,迎新季系列活动之青年综合媒介艺术展在艺术馆展出,展览以“综合媒介”为主题,以城市和自然为切入点,选取六位武汉本土艺术家的十三件作品,通过绘画、影像、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的艺术空间。在这里,城市的每一面都被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透过展品,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索生活中艺术转化的可能。

展览现场(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看展览的同学(学通社记者 费鸣起 摄)

马少林创作的《柏木岭计划》系列作品取材于军运村和武汉学院之间一片叫“柏木岭”的荒地。不同于“绿色景观整形手术”式城市公园的规整,柏木岭中有原始森林般的密林,有工厂的遗存,有残破的农民房屋,还有铺满绿藻的水塘和躲在草丛里的野鸭……在柏木岭,强烈的无序与野性带来的原始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进入场馆,作品《柏木岭计划-天星》映入眼帘,装置由木头、麻布大漆、银箔、丙烯、PVC膜制作而成,随意延伸的枝干上耷拉着被颜料染得斑斓的PVC膜,两颗金色的星星坠于其中。灯光下,白色背景墙上树影斑驳,一旁油画上,灰色的稻草人凝望着这一切。这是一个宁静的月夜,星星悄然坠下,睡在挂在枝丫上,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柏木岭计划-童年》由恩施市盛家坝镇麻茶沟小学三年级同学共同完成。在孩子的视角下,稻草是什么样子的?马少林抛出疑问。于是,梦幻的席梦思弹簧充作“展柜”,孩子们的作品被包揽其中。在孩子们的巧思下,有的稻草人戴着巫师般尖尖的帽子,有的成了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小恐龙稻草人拖拽着长长的尾巴,奥特曼稻草人挥舞着双臂……黏土被赋予生命,透过作品,我们找到了几分儿时的味道。

《柏木岭计划-天星》(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柏木岭计划-童年》(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画作《柏木岭计划》描绘了黄昏时静默的柏木岭,昏黄的天色、苍翠的大树矗立,稻草人垂下衣袖,在群山的掩映下,白杨树高耸,房屋参差排列。透过海报的镂空处,目光向后聚焦,灯光下,又是一个稻草人。只见画上的天空下着淅淅沥沥小雨,在雨中,背景变得模糊。那稻草人穿着橙色外套,戴一顶灰色帽子,在雨中挺直着身子,似乎对外界的一切都无所畏惧。

《柏木岭计划-飘摇》和《柏木岭计划-渡》浑然一体。艺术家拍摄下柏木岭中穿着各色上衣的稻草人,但这样,似乎还不够。于是,稻草人的衣摆处横出颜料涂抹的色带,那这些被涂抹的稻草人去了哪里?它们从摄影师的镜头中消失,飘摇去了另一个地方——在《柏木岭计划-童年》之后,10个由亚克力绘制的稻草人在墙上飞舞着,灯光下,它们聚集在一起成为主角。在这块名叫“柏木岭”的荒地上,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和神秘。正如宗白华所言,在这一萧瑟荒寒的景象中,潜藏着一团热烈的宇宙生气。

《柏木岭计划-渡》(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艺术家从武汉的一个店主那里买来了卷帘门,让人把它换成了新的门。除了加上他的签名外,他完全没有改变它。在晚上,找工作的人在大门上留下了他们的电话号码,供任何可能对他们的服务感兴趣的人使用。在凌晨,城市管理者为了市容市貌涂掉这些号码。年复一年,在那扇早已看不清原貌的卷帘门上,每天都有不同人的造访,故事一直在重演。策展人、青年艺术家吴昊的作品《卷帘门》形象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重担时奋力挣扎的情景,吴昊说:“这些标记拥有一种非凡的力量,也是一种悲怆的形式。”

艺术家郭雯欣带来多屏录像《屏幕之下》和动画《无尽之弦》,同一地点,分别来自2007年、2023年、2079年、2108年的四段监控展示在观者眼前,从卡顿到正常,从未来数字化再到“末世般”的荒诞离奇,《屏幕之下》通过模拟监控的视角,重新构建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在“视觉”和“认知”上设立一道屏障,在这个巨大的拟像系统中,屏幕之后,隐藏着无限可能。《无尽之弦》中,动画的随着手绳翻动,手绳的线条曲化成人,一圈又一圈的人翻动手绳,一根线串联起所有的人,这线再次被拉直,成为人手中的一根绳。艺术家通过翻手绳的游戏,引起大家的警戒:当我们丢掉了思考,仅有的只剩下娱乐时,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艺术家谢琦用综合材料创作出作品《共存关系-适度的美好》系列,艺术家不满足于“平铺直叙”的画面,将一幅画拆分成数个部分画于相同的三棱柱的一面。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玫瑰呈现出不同状态。共存着的部分,画面不在同一图层的,却在特定的视角完成了融合。艺术家闫满通过《狂飙》系列的5幅作品展示出武汉的春节。挂满红灯笼的高架桥,车辆飞驰而过,留下一抹残影,到小区门口,涂着白灰的光秃秃的树,贴上“福”字的大门、地下停车场,水中倒映出月亮,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

《共存关系》(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来自湖北美院的研究生余意城以废墟为题材,创作出作品《鲁东村》。据余意城介绍,该装置中的所有材料都是他从鲁东村拾来的,在城市化发展的当今,村庄的不断消亡的趋势似乎已经不可逆转,这些以及见证着这一切。这一片废墟中,有散落着的建筑物碎片、随意扔在地上的高尔夫球、盛着落叶的瓦片,也有生长出来的植物、装着鸟蛋的鸟窝。似乎,废墟中也有一丝生机,但,枯黄的植物是否还活着,落在地上的鸟窝是否还会有大鸟来关照,这一切,是新生还是毁灭,我们不得而知,就像那只沿着斜坡奋力向上走的脚,它是水泥铸造而成的。在作品《壳》中,余意城巧用雕塑叙事,他翻制了身边不同人的手肘部位,在肘端嵌入花蛤壳,手肘的攻击和不敌贝壳的防御,贝壳深深嵌入手肘,揭示出暴力的软弱和无效。

《鲁东村》(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展厅刚布置好,经济管理学院新生工商2406班何海月就已经到馆观展,她说:“我的母亲是一位美术老师,她嘱咐我一定要去艺术馆多走走,多看看。”她表示,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很高兴在华农能够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艺术的浪漫不是虚空的,艺术设计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文法学院艺术设计系新生数媒2402班雷佳慧如是说,本次观展给了她极大的震撼,“行走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体会作者通过作品展现的对人生的思考、对城市的眷念,不仅仅带给我美的享受,也让我对我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补充道。

同学拍照记录展品(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新生食研2402班李雪琴在展厅内久久徘徊,十三件作品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装置《卷帘门》,她谈道:“这件作品展现了在武汉这样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某个角落,有无数的普通人在为生存而挣扎着,生活犹如一层层油漆欲将他们掩盖,但仍无法减弱他们的声音。”丰富多彩的迎新活动加深了李雪琴对华农的认识,她说:“我感受到了学校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

军训的同学欣赏艺术作品(学通社记者 韩鑫垚 摄)

看装置的同学(学通社记者 费鸣起 摄)

对办展人吴昊来说,这次的办展任务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从接到邀请到完成布展一共只有八天时间,这对我来说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吴昊说:“作为迎新活动的艺术展对很多同学来说可能是艺术的启蒙,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展办好。”吴昊反复思考“综合媒介”的意义,除了最典型的绘画,他还添加了雕塑、装置、动画等艺术形式,旨在带领同学们探索艺术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结合实际,他选择“城市”这一主题作为整个艺术展的线索。他表示:“同学们刚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学,肯定会有诸多不适应。我希望通过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展现武汉这座城市的风貌,也让同学们逐渐了解武汉,适应在武汉的生活。”观展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似乎每个人都能从艺术品中找到和自己共鸣的东西,吴昊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回到生活,希望同学们观展后能有所感受,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郑越 周雅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8月28日起,迎新季系列活动之青年综合媒介艺术展在艺术馆展出,透过展品,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索生活中艺术转化的可能。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