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江西工程学院:勇担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重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4-07-06 19:12:07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的征程中,培养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江西工程学院始终牢记这一使命,积极担当作为。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情怀。正如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史焕平在2024年毕业典礼上所说,毕业生们不仅是充满朝气与希望的新生代,更是承载着使命与梦想的破浪者。他们要铭记“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承诺,强化“萤火微光,愿为其芒”的担当,发扬“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的韧劲,肩负起推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任。

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投身学校各项事业,成果斐然。学校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99项,出版专著、教材2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800余篇,其中高质量论文28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800余项。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省级线上优质课程5门,省级“一线课堂”优秀微课1门,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格局。要有担当,站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高度对待学术研究;要有眼界,做到“腹有诗书”“术有专攻”“博雅达观”,胸怀天下;要有定力,在面对风险挑战时从容不迫、意志坚定。正如江西工程学院董事长杨显阳博士所指出,加快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夯实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政治底色”,坚守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色”,彰显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办学亮色”,提升治学治教的“为师成色”。

建校41年来,江西工程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应用型人才20万余人,七位毕业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112人,其中不乏众多优秀的专家学者。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工作者要有胸襟。要增强政治自制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关键是崇德修身,引领社会新风尚。江西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督导专员胡涌强调,要发扬斗争精神,练就过硬本领,树立鲜明导向。要树立鲜明导向,坚持把严管厚爱的导向在斗争一线彰显,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要练就过硬本领,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强化实践锻炼,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同时,教育学生也要敢于创新创造,创新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观念的突破、模式的创新,正如学校创始人、董事杨名权先生告诫青年学生,要有敢为人先的闯劲,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始终保持这股子闯劲,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有敢为人先的闯劲,勇于创新。学校认真布局,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创新育人,科学管理。学校设有13个二级学院(部),开设以工学为主涵盖工、文、经、管、艺、教、理7个学科门类的38个本科专业和39个专科专业。学校入选工业与信息化部,“工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全国共48所入选,江西省仅4所本科高校入选,民办高校仅有江西工程学院1所。学校连续参加江西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展示和推介科技创新成果,为成果转化与企业深度融合出了贡献。

自觉承担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时代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江西工程学院将坚持立足“立德树人、铸魂育匠”,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人民“做学问”“育新人”,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未来,江西工程学院将继续砥砺奋进,不断开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新局面,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责任编辑:何 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人才培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