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精神永流传,辽沈大地铸新篇——信息工程系学生党支部第四季度专题党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都能深切感受到字里行间对国家和民族的热忱。 那么这样雄壮激昂的歌曲是如何诞生的? 新时代下国歌精神又有怎样的意义? 为了解开这些谜题,10月25日,信息工程系学生党支部书记刘新老师带领师生前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通过讲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事迹, 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首先,刘新老师在残历碑前向师生介绍国歌的创作背景: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在白山黑水之间,涌现出无数东北抗日义勇军,他们不怕牺牲,抗击日寇的事迹在全国广泛流传。 为鼓舞国人抵抗侵略,保家卫国,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完成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
其次,刘新老师带大家进入展馆,探寻国歌歌词的主要素材来源。 通过观看馆内东北义勇军的展品和图片,可以在一些誓词和军歌中看到国歌的影子。 例如血盟救国军军歌:“起来! 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 用我们的血肉唤醒起全国民众... ...”。
接下来,刘新老师向师生介绍八女投江的故事、赵一曼给宁儿的绝笔信,在白桦林场景讲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抗联生活。 使师生了解到在国民党不抵抗的局势下,千千万万如他们一般的东北人民、爱国将领自发站出来抗击日寇,不惜为此流血牺牲。 这种朴素的家国情怀,也正是《义勇军进行曲》中抗战精神的精神依托。
最后,结合今天的参观,刘新老师与师生共同归纳国歌精神的时代内涵,即“一个意识,三个精神”,分别是危机意识、团结精神、行动精神和献身精神。 她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一方面对国歌有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能传承国歌精神,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辽宁振兴新突破不懈奋斗!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