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课堂中涵养家国情怀
烈日当空,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云际村的草珊瑚基地,一群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热情不减,干劲十足,正挥着锄头挖土、锄草,有条不紊,现场一派繁忙的劳动景象,之后他们还帮助云际村修缮草珊瑚基地的道路,为村民们修整农家书屋。这只是我校组织学生开展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
这个暑假,我校9支社会实践队走出校门,奔赴广西各地,深入乡村,广泛开展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关爱儿童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走到田间地头、走进老百姓家中,深入了解乡村振兴,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涵养家国情怀。
在实践一线上好青春思政课
炎炎夏日,在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正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钟凌带领研学团的师生们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并现场给师生们解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通过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现场教学,让同学们对“国之大者”的了解更深入。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共45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重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会领袖对人民的深切牵挂,感悟领袖为国为民辛勤付出的博大情怀。在这里,研学团的师生们走进总书记走访过的王德利家中,与王德利深入交谈,了解毛竹山村葡萄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情况。
“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室上课和在现场亲身感受,亲眼所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毛竹山村,我们亲眼看到了毛竹山村的宁静美好,亲眼看到了毛竹山村葡萄园的硕果累累,亲身感受到了毛竹山村民的勤劳质朴和热情好客,这都是我们在教室里所感受不到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成员邓李梅说。
“到毛竹山村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考察足迹,就是一场生动的、直观的思政课,它让师生看到了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的落实,让师生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不仅让我们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也让我们更加相信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禤福英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通过组织师生重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的考察路线,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凝聚柳铁学子的青春力量。
我校一直把实践锻炼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实践教育功能。7月11日至14日,学校团委服务团队一行26人到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弄团村科马界开展“重走红军路,踏寻红色足迹”红色教育基地研学活动,学习科马界红军路的革命历史,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过红军桥,重温红军路。
我校始终强化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建设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注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把实践锻炼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为开展思政教学搭建现场学习平台,并根据思政课的主题,常态化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思政课学习,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更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民族教育扎根社会实践课堂
为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深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我校大部分实践团队都将“民族团结”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学习民族文化,筑牢青年学子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先后参观了盛龙民俗文化旅游区、侗天宫研学基地和三江侗族博物馆等实践教育基地。在盛龙民俗文化旅游区,师生们参观了织布染布、采茶制茶、稻鱼鸭和谐共生展区,了解侗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在侗天宫研学基地,师生们通过实地参观、老师讲解、知识竞答等方式,了解侗族原生态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在三江侗族博物馆,师生们通过参观侗寨、服饰、建筑等了解侗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通过参观这些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景点,我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学习了解并尊重各民族特有的风俗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各民族必须要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成员阳晓琪说。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云际村,动力技术学院实践团开展了以“石榴花开心向党,民族团结共奋进”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云际村的大榕树下,志愿者们教村民们手工编织中国结,开展抛绣球趣味游戏等活动,追寻红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感悟民族团结。动力技术学院实践团队还深入融水少数民族苗寨,与少数民族人民同吃同住,并通过参观民族特色苗寨,了解苗寨特色文化、特色建筑、苗寨人民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以及当地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学校团委实践队的胡伟新老师与三江侗笛传承人胡河老师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侗笛现场教学活动,现场向孩子们展示侗笛歌曲,分析侗笛演奏技巧,讲解侗笛演变历史,并现场对孩子们进行一一指导,让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侗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校通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课堂,向学生和乡村的孩子们普及民族文化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进乡村的民族团结。
“安全课堂”护航“七彩假期”
今年,我校有一半以上的实践团队都将关爱乡村儿童群体列入了实践内容。实践团的成员们走进乡村,进入中小学校开展防溺水教育、心理小课堂、防诈骗宣传、小学生暑期作业辅导等活动。
学校各实践团紧扣“安全教育”这一主题,通过深入浅出的主题讲解、观看视频、情景模拟、邀请当地消防队到现场讲解消防知识、亲自体验使用灭火器等多种方式组织乡村儿童深入学习安全知识,引导乡村儿童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危险防范能力。
“小朋友们,如果有人溺水了,你要怎么办呢?”志愿者李健旺向小朋友们提问道,现场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在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青年之家,针对夏季溺水频发的问题,智能制造学院实践队的志愿者在安全教育的中特意设计了防溺水教育环节,运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溺水的症状、溺水时如何自救与求救,教孩子们掌握正确的救援方法,引导他们远离野外危险水域。为了让小朋友们对急救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智能制造学院实践队还通过现场模拟突然晕倒的场景,一步步教导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情况时该如何报警、如何自救。各实践团队还根据当地儿童实际需要,专门设计了心理辅导、音乐、折纸课、普通话教学等课程,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深受当地小朋友的欢迎。
智能制造学院团总支书记唐小凤说:“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参与的小朋友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平和的心态以及安全知识。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志愿者们也收获了很多,特别是活动开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过程,这次活动让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各实践团队还根据当地儿童实际需要,专门设计了心理辅导、音乐、折纸课、普通话教学等课程,既有知识性又富有趣味性,深受当地小朋友的欢迎。
“在这次活动过程中,我们接触到的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性格腼腆,安全意识相对薄弱,‘三下乡’活动不仅可以给当地小朋友带来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同时也为小朋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运输管理学院“铁道雷锋团”实践服务团成员覃丽方说。
近3年,我校累计派出志愿者近1000余人到广西各地乡村、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关爱行动、文艺展演、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了志愿服务工作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相结合、与学风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走进青年学生,入脑入心,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图 伍静思、校团委、各二级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于钟凌在毛竹山村为师生解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学校团委实践队在科马界开展“重走红军路,踏寻红色足迹”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团师生在盛龙民俗文化旅游区体验民族文化
动力技术学院实践队的志愿者在参观民族文化传承展示馆
建筑技术学院实践队的志愿者在给小朋友们普及防溺水知识
运输管理学院实践服务团的志愿者在教小朋友折纸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