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1 15:18:14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路径研究

宋欣欣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现存状况及面临挑战,进而从多维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育人路径,涵盖设施完善、队伍构建、活动开展、信息化应用以及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等方面,旨在为提升高校学生社区心理育人成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引言

在当今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核心聚集区域,集学习、生活、社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开展心理育人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深入研究并探索有效的心理育人路径,对于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

(一)贴近学生生活,及时发现问题

学生社区是学生日常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心理育人工作在此开展,能够更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情绪变化等,便于及时察觉潜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群体心理健康

通过在社区开展各类心理育人活动,可以营造出关注心理健康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心理保健意识,进而促进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三)整合育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一站式”学生社区能够整合学校各方资源,如心理咨询师资、学生组织力量等,将心理育人工作与其他育人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合力。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现状及挑战

(一)现状

1.部分高校已着手在学生社区设置了一些基础的心理服务设施,如简易的心理咨询室,但其功能相对单一,且在空间布局、环境营造等方面存在不足。

2.社区内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承担着部分心理育人职责,如辅导员会不定期与学生谈心,但专业的心理育人团队在社区的覆盖度不够。

3.偶尔会开展一些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如举办小型心理健康讲座,但活动的频次较低,且缺乏系统性规划。

(二)挑战

1.心理服务设施不完善

除咨询室外,缺乏如心理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等多样化的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调适需求。已有的咨询室在位置选择上可能不够便利,环境布置不够温馨舒适,导致学生主动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2.专业心理育人队伍力量薄弱

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学生社区的配备数量严重不足,无法为众多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的专业服务。社区工作人员虽有一定心理关怀意识,但缺乏系统的心理专业培训,在处理复杂心理问题时能力有限。

3.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

活动形式多局限于讲座、海报宣传等传统方式,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广泛参与热情。各项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从知识普及到实践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手段辅助

尚未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无法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精准分析。缺少便捷的线上心理服务平台,学生预约咨询、获取心理知识等操作不够便利。

5. 协同育人机制未有效形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社区之间在心理育人工作上的衔接不够紧密,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存在障碍。社区内各部门如宿管部门、学生组织等之间在心理育人方面缺乏明确的分工与协作,工作效率低下。

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路径

(一)完善社区心理服务设施

1.打造多元化心理功能室

建设情绪宣泄室,配备沙袋、宣泄人偶等设备,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释放负面情绪。设立音乐放松室,提供舒适的躺椅、高品质的音响设备以及各类舒缓音乐资源,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开辟团体辅导室,布置灵活的桌椅,便于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2.优化心理咨询室布局与环境

选择交通便利、相对独立且安静的位置设置心理咨询室,确保学生在寻求咨询时能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安静的咨询环境。精心布置心理咨询室的内部环境,采用柔和的灯光、温馨的色彩搭配以及舒适的家具,营造出放松、信任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二)构建专业与朋辈互助队伍

1. 强化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增加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学生社区的派驻数量,确保每个社区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提供定期的心理咨询服务。为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在社区开展工作的专项培训,使其熟悉社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2. 培育朋辈心理互助员队伍

广泛选拔品学兼优、热心助人且具备一定心理素养的学生担任朋辈心理互助员,如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等。对朋辈心理互助员进行系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心理问题识别、沟通技巧、危机干预等方面,使其能够有效发挥在学生群体中的心理监测和初步干预作用。

(三)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活动

1.举办系列化心理健康讲座

制定详细的讲座计划,围绕不同的心理主题,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等,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定期举办讲座。在讲座过程中设置互动环节,如提问答疑、案例分析讨论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2.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月活动

确定每月的心理健康主题,如“情绪健康月”“人际交往月”等,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形式包括心理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绎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案;心理健康征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和感悟;户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团队合作的户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常态化心理健康工作坊

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组织常态化的心理健康工作坊,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或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工作坊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操作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心理关怀

1.搭建完善的学生社区心理服务平台

平台应具备心理测评、预约咨询、心理知识科普、在线咨询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心理服务。确保平台界面简洁、操作方便,便于学生快速上手使用。

2.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

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测评结果、咨询记录等多方面数据,建立起完善的学生心理信息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精准识别出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为后续的心理关怀和干预提供依据。

3.运用智能推送技术

根据学生的心理测评结果和日常浏览记录,运用智能推送技术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心理知识、建议和活动信息,提高学生对心理保健的关注度。

(五)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生社区的协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为学生社区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师资培训以及资源支持,如提供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心理教育资料等。学生社区应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共同制定心理育人方案。

2.促进社区内各部门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交流

社区内的宿管部门、辅导员办公室等各部门应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及时向其通报学生的异常情况,共同商讨应对策略专业心理咨询师也应主动深入社区各部门,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

3.鼓励学生组织参与心理育人工作

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应积极参与心理育人工作,如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等。学校应给予学生组织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包括活动经费、场地安排等方面,以促进学生组织在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五、结论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面对当前存在的诸多挑战,通过完善心理服务设施、构建专业与朋辈互助队伍、开展多样化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及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等有效路径,可以显著提升心理育人工作在学生社区的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高校应持续关注学生社区心理育人工作的发展,不断优化和创新育人路径,推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迈向更高的水平。

责任编辑:刘旭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文深入剖析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心理育人的重要意义、现存状况及面临挑战,进而从多维度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育人路径,涵盖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