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本科生全程导师进驻学生生活园区育人工作(第一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工作司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函〔2021〕7号)、《中共上海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上海大学各院系在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进驻学生生活园区工作中对体制机制、工作模式和体系方法等进行研究,探索形成具有可示范、可引领、可辐射、可推广、可持续意义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第一期让我们来看看通信学院的具体做法。
开辟社区育人新阵地,打造“三全”育人新时空
通信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学院资源、学生需求,在南区9号楼、南区12号楼开展建设“驻楼导师工作站”,通过社区讲堂、学术沙龙、师生对话等,让知名教授、学者深入一线近距离与学生互动交流、联系学生,同时注重体制机制、工作成果、工作特色的总结宣传,进一步凝聚共识、提质增效。
1
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调动育人积极性。学院党委研究制定了《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细则》,明确全程导师工作职责、育人导向、考核与激励制度等;将全程导师工作纳入绩效和学院公共服务工作,每学期末开展导师工作考核,充分激励全程导师的育人积极性。
初步形成“全员”育人队伍。在通信学院党委统一指导下,初步形成本科生辅导员-本科生全程导师-社区管理队伍-社区学生干部队伍“全员”工作队伍,协同分工,涵盖各个工作推进节点、各个工作落实场地,通过高效管理、贴心服务、“走心”内容,形成“全时空”育人工作机制。
基本明确各方育人职责。专职辅导员主要发挥协同、管理作用,总体融合与推进各方工作,做好沟通与危机处理工作;本科生全程导师主要落实育人职责,深入社区,将专业育人内容和课程思政、学生成长需求相结合;社区管理队伍主要做好场地和设备支撑工作,通过社区管理群等,加强学生对全程导师进驻社区育人工作的认知和了解;社区学生干部队伍主要做好学生与社区、学院之间的桥梁,保障育人工作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同时配合做好组织、服务等。
初步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工作方法及育人内容。前期设计(学院)-中期落实(社区)-后期总结,从课程方案策划汇总、宣传影响力提升、设备空间支撑保障,到组织活动顺利进行、后期材料总结、经验反馈收集分析等,学院已经基本形成一套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工作模式、工作机制,以及一套结合学院工作特色、符合学院育人实际的社区课程思政内容。
2
工作举措
01 社区课程思政内容研究
2021-2022学年,通信学院“驻楼导师工作站”通过前期调研,课程设计,积极宣传,自主报名,在南区共开展6期社区讲堂,包含2期学业辅导讲堂、2期学术前沿沙龙以及2期师生成长对话,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参与和一致好评。
《“思+编”相结合的编程语言学习与实践》
《走进通信专业: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走进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与我们的生活》
《从哈利波特“隐身衣”说起:电磁超表面与电磁隐身》
《本科学业生涯答疑解惑》
《探索生涯规划:读研与就业》
02 注重分析总结,阶段性推进深化认识
学院注重通过经验交流、调研交流、分析总结、典型宣传等方式,持续凝聚共识,增强实效。学院定期通过支部书记例会,创新团长会,工作会等各类场合,定期开展导师工作研讨,促进提升工作方式方法;注重对全程导师工作的总结,加强在新媒体平台的宣传,做好典型经验的宣扬学习,营造师生全员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学院举行全程导师进驻社区育人工作总结暨全程导师工作交流会
03 多方收集学生反馈,改进工作内容与方法
学院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学生干部、课程反馈、师生交流、谈心谈话等多方收集学生反馈,促进全程导师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和创新。
3
工作成效
立足需求,服务学业科创生涯发展。学院围绕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全程导师进社区工作,充分调研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成长内容,立足多样化需求,融合学业辅导、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涯规划等,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聚合资源,深入社区厚植育人沃土。活动自开展至今已经邀请多位全程导师参与其中,导师科研方向多样,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的科研资源讯息,也为今后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们提前了解未来通信行业的科研动态奠定了基础;导师擅长领域多样,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科创竞赛指导、研究生政策指导等。
启智润心,师生互动提升情感黏性。全程导师深入一线联系学生、服务学生,在社区课堂中除教师围绕主题进行讲解外,还设置了交流互动环节,打破了传统大班课堂的学习形式,让教师深入学生,贴近学生的真实空间和平台。每期活动都获得了高参与度,学生积极性高,反馈良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