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术沙龙第六期成功举办 - 山西大学 - 一站式云平台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文渊学术 | 中文学术沙龙第六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5-05 22:14:54

640.jpg

2024年4月26日下午,山西大学文学院第六期中文学术沙龙在商学楼B309成功举办。文学院语言学教研室李莹娜博士做了题为”《海篇正宗》反切音注中的浊音清化现象及其归并模式“的学术汇报。语言学教研室主任白静茹副教授担任主持人,语言学教研室覃俊珺博士担任点评人。汉语言文学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李莹娜老师指出,《海篇正宗》是明代后期闽北建阳人余象斗所编的一部大型通俗字书,书中音注带有编者的实际语音特点。据调查可知,《海篇正宗》中涉及浊声母的反切音注共有116条,除去2条存疑反切,其余可纳入研究的反切共有114条。通过量化比较和研究,可以发现《海篇正宗》的浊音清化音变已经完成,而且浊音声母清化后送气与否并不以平仄为条件。此归并模式与现代闽方言的语音特点相符合,反映了编者的实际语音。闽方言的浊音清化模式从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一直发展到明代以至现代,余氏反切音注中的浊音清化例,应为此语音现象的反映。相对于通语而言,闽方言浊音清化的归並模式属于不规则的音变现象,是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研究《海篇正宗》反切音注中的浊音清化现象及其归并模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此音变现象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丰富闽方言语音史的研究

覃俊珺老师指出,此研究将音韵学和方言学结合起来,同时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和算数统计法,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从材料使用上看,字书也是目前尚未被深入挖掘的一项重要文献材料,研究空间较大。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语音学价值,还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硕士U-G-P-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640.jpg

第二场讲座由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组织,主题为“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硕士U-G-P-T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场学术活动由吕慧副教授主讲,语言学教研室主任白静茹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国际中文教育教研室杜晖博士担任点评人。国际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吕慧副教授先是阐述了新时代国家政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需要,以战略合作、博弈论、协同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与国内代表性高校汉硕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分析,结合对各高校汉硕人才培养现状和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兼具优势互补、科学育人、多方共赢特点的国际中文教育硕士U-G-P-T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高校”“实践基地”“政府”“考核组织”共同参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其中,高校(U)和实践基地(P)作为核心参与主体,负责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政府(G)和考核组织(T)作为辅助参与主体,通过出台政策、提供社会资源和资金支持的方式协助高校与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良性合作关系并实际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全程。同时,吕慧副教授指出当前汉硕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目标与就业现状不匹配、部分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与教学方法单一、专业实习体系不完善、评价机制难以体现专业应用性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具体培养环节出发,构建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U-G-P-T人才培养新理论模式,厘清了各培养主体在人才培养具体环节中应如何参与,发挥何种作用。最后,吕慧副教授指出今后在国际中文教育硕士U-G-P-T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联合多元教育主体协作、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制定专业的教育评价标准。

杜晖博士指出,本次讲座的选题站在时代前沿,牢牢把握最新需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论证,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的新理论模式,对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该研究在政策解读方面运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在分析学科发展需要时运用了数据比较法,在分析人才培养需要时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定量分析法,为在场师生展示了结合实际,针对不同问题运用相应方法的研究范式。本次讲座对于开拓学生们的研究视野,增进文学院师生科研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英雄祖先传说与当代宗族建构

——基于杨家将地方叙事的田野考察

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教研室王旭副教授作了题为“英雄祖先传说与当代宗族建构——基于杨家将地方叙事的田野考察”的学术汇报。侯姝慧副教授主持,郭永平教授点评。民间文学专业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640.jpg

杨家将传说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名将传说之一,至今仍作为一种口头传统广泛流传于全国不同地区,且作为实践形式影响着地方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塑造。王老师在前言部分明确了研究理念和理论主张,将日常生活中被实践的传说作为研究对象,尝试突破传统的语言文本研究范式,探讨传说的表现形态、功能及意义。随后,王老师从开村传说、始祖传说和衍生叙事三个层面分析了杨氏宗族叙事的结构,指出前两层叙事是宗族和乡村传统中相对稳定的结构,最外层的衍生叙事在未来随着乡村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从而推动了宗族当代建构的持续发生。最后,王老师强调了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整体性视角下进行宗族叙事的结构研究,不仅对以口头或文字叙事为中心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补充意义,还推动了宗族建构问题的理论研究,为推进当代社会伦理建构、再造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动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郭永平教授明确提出做研究要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思路,以此找到研究的切入口。特别是,郭老师肯定了多元史料互证的研究方法,鼓励在座的老师、同学们能将其应用到日后的学术实践中,以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张素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4年4月26日下午,山西大学文学院第六期中文学术沙龙在商学楼B309成功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