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奖作品展示(一)

发布时间:2024-08-29 09:41:50

青年视角下的中国精神

——读《中国精神·中国人》有感


作者:姜卓扬  指导教师:成萌


近日读完季羡林老先生的《中国精神·中国人》,我感慨良多,便写下一二感想。

书的开篇是季羡林老先生的自序,先生把自己称作是老知识分子。先生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他从自己几十年的切身体会出发,道出了知识分子“人生识字忧患始”的事实。随后又谈到了世界各国的知识分子都有的共同之处,有知识和延续文化。而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切,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证明,同时这是其他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接着先生又谈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面子”和“处事问题”,通过列举中国历史上帝王与群臣的一些例子不难看出,知识分子与帝王相互利用相互争斗也是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先生还明确了自己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尽管眼下似乎有些背离传统但是爱国主义已经在所有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最后先生说自己生平优点不多,但是即使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从我的观点出发,先生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为我们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写这本《中国精神·中国人》,无非也是想要警醒我们后人,爱国之心不可失,同时常怀有爱国心的不应只是知识分子。先生在自序结尾写下辈子希望自己不再是知识分子,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论是作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祖国。中国人的中国精神是不可磨灭的,是用永存的爱国主义。

“我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先生一直在做实事,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谈中国精神一文是先生写给窦志力同志《中国精神》的序,先生写到,称自己与这位青年学者的许多意见一致或相似,同时在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上的概括,季先生提到了鲁迅先生的话,发现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有许多共同的东西的,而这便是我们的中国精神。随后先生再次提到了爱国主义,作为唯物主义者,虽不能说我们天生就是爱国的,但是必须有一个促成爱国主义的环境。在这一部分先生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内容来阐述,显得更为具体更加令人信服。最后先生写到了中国精神和东方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和东方,同时也是拯救西方的唯一出路。中国的民族性一文中,先生赞颂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但是社会风气却不尽如人意,浮躁的社会和缺失的礼仪之道,这都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弥补的地方。我们要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但是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反省和改正。先生也同样指出了,气节属于伦理道德范畴。我们中国人的气节与外国不同,我们的气节往往涉及到了爱国主义,这样的伦理道德境界是西方人不具备且难以理解的。

先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点切入,先生将爱国主义分为两种,广义的爱国主义离不开忠君的话题,在中国伦理道德的文化氛围中,真正的忠君便是爱国。同时狭义与广义的爱国主义需要与时代背景相对应,我们无法脱离历史条件而简单的以当下的思维去看待过去的事情,这样的评判才是有意义的。先生对爱国的看法是将国定义为国籍,这样就显得十分清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值得热爱,热爱和平的国家才是非爱不行的,反之,某些只是以自我为中心,仅仅考虑自身利益的国家是不值得去爱的。先生从北大的座谈会中感悟到,北大的优良传统是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与书序中所写的一样,传承文化的责任都落在了知识分子的肩上。先生1999年写的文章对现在的社会环境也同样适用,古人的智慧我们应该慢慢去学会,忧患意识是我们不可意识的重要精神内容。

先生说自己只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其实先生的意思就是希望我们做人就应该说真话做实事,而想要成为文学家除了说真话更应该具有文采和深邃的思想。先生追求的风格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四字成语构成的语句营造出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先生手首创了学术良心这个词语,这个篇章里谈论到了那些缺乏学术道德没有学术良心的人。其实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当下也看得到,如今已经是“天临五年”,还有“天临四年卢雷事变”,这些现象便是先生所说的“大骗”。互联网的时代先生所说的“小骗”也是随处可见。随后季老引用了梁启超先生所说的话,也是在警示着我们学术道德不可丢,清代学者对学术道德的重视程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随后的一篇是《慈善是道德的积累》,这与前一篇所相呼应,该篇主讲伦理道德方面。先生的话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宣传,实践参与。之前与朋友谈论到过,为什么我们一直把感恩这类美德挂在嘴边宣传教育人们,我与朋友的结论是因为缺乏,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东西,所有才有这样铺天盖地地“营销”。先生的文字让我顿悟,至此我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理解有发生了新的改变。

真理是否是愈辨愈明呢?在先生看来其实不是这样,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哲理,然而在各家持有各家观点的时候,各自自是而非他。这样的辩论最后也是没有结果的,先生列举了两个例子来辅证自己的观点,愈辨愈明,非也!最后先生写到哲学家同诗人一样的话也惊艳到了我,诗和哲学理念本质上都是创作人的情感表述,读者有没有理解是另一回事。就像做阅读理解,其实读者与作者之间很少能建立好的心灵交流,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见解,有时候可能不取决与作诗的是谁,而取决于读诗的是谁。《论怪论》这一篇也很好地承接了前者,其实唯有不同的观点碰撞才能够构建出更好的世界观,才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力量彰显不一样的时代风采!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棒。我们通过先生的文字与他交流,他希望我们多读书,他告诫我们不完美才是人生,他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全面复兴。中国的天人合一是对大自然的态度,真和忍是对一切善良的人,我们活着要学会做人处事。要学会寻找自己的价值所在,要讲真话,要珍重生命。在先生的眼中二十一世纪是新的转折点,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新时代青年人的手上,东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任务也在我们肩上。秦兵马俑和虎门炮台这两篇,一个是古代历史一个是近代历史,我将两者放到一起对比。秦兵马俑在先生的必须必需笔下描绘的栩栩如生,通过别人的眼睛与态度结合自己的感受,然后说到我们的秦兵马俑说一句世界奇迹完全担得起这样的称号。先生的文化底蕴足够深厚,从一句句诗当中我仿佛透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看到了先生想要让我看到的意境,这也是古旧的魅力,中国的魅力。非常喜欢先生那一句“浩浩荡荡的兵俑和马俑的队伍大概已经飞越了骊山,只留下一片寂静,伴随着我驰过八百里秦川”。而先生对于虎门炮台的描写也是宛如再现了当时林则徐销烟的场景,时间是一种非常古怪的东西,当时又是怎样一种振奋的感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依然感佩敬仰当时那些拥有凛然正气的热血之人!

我发现季老是一位非常可爱的人,在我写这篇文章中,先生所说的认识自己便是要有自知之明。考虑别人利益多于自己便是好人,说真话多于说谎话也是好人。先生的总是自谦,说自己一路走来运气不错,这再次深深触动了我。我想起一句中学时常见的一句话“越努力越幸运”,往往许多优秀的人都会说自己运气不错。这么长久以来,在我的人生这二十年中,我也有颇多感触。其实大家都是普通的人,但是所有的成功都是离不开长久地努力,而所谓为地运气便是尽人事之后地听天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一点不假,如果你不去尝试和努力,那么结果一定是必输无疑!先生的文字读来总给我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就好像一位长者不厌其烦地一直给我讲大道理。

中华文化必将复兴。先生写到,西方的形而上学的分析已经快走到尽头了,而东方的寻求整体的综合必将取而代之。以分析为基础的西方文化也将随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其实先生所写的综合为基础的东方文化与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共通之处,人类是一个整体,所有人的命运都联系在一起,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应该逐渐趋向于所有人息息相关,所有人一起面对。东方文化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样的与“拿来主义”相对应的“送去主义”,我们送给西方的也是我们的文化精华。共同学习,努力相互了解,才能共同进入大同之城。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而中国文化的内涵便离不开民族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以及生活情趣。按照知行两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最明显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它的伦理色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我们学习西方的文化,但是切不可一贯的“崇洋媚外”,当然我们也不可“固步自封”。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有着足够的自信,中国文明是东方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综合的东方文明才能够引领着人类越走越远,西方文化形而上学的分析注定无法长久,世界上的文明需要东方文化,中国文化来延续。

先生的文字从头到尾透射出铿锵有力,我的希望,我的梦,也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民的世纪,先生梦游二十一世纪,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反映到文字上。先生眼中的未来世界,一切繁华,欣欣向荣,充满人间真情。先生是一位见解独到的智者,福祸相依,思旧怀物。他对自己人生的解读是曲折的,高尚的,无法割舍的。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尽人事听天命。其实我们能做的足够多也足够少,但很多本应该也并非自己所能控制,既然不能,那便由他去吧。

后记:读先生的书,过我自己的生活,突然发现,书中的许许多多都映射到了我的生活之中。大疫三年,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封校、封楼、防范、管控,在惶恐与不安之中,我们开始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生活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但是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陪着我们,连夜的部署,反应迅速的决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路上总有阴影,但抬头走能看到阳光。生活总是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我们无法预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我逐渐体会到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曾经在看过一份武汉抗疫特稿中写道:如果将病毒拟人化成执意要将我们的生活摧毁的魔鬼的话,它一定不会想到,经由它制造出来的疫病、死亡、流言、信息,在它的饱和攻击之下,我们的日常生活一下子敞亮起来,有了灵性,有了一点神光,被重新发现,变成了造物主的无尽藏,这大概是出乎它意料之外的吧。在焦虑、不安、担心、惊慌甚至是死亡的相互作用下,生活的别样美感被放大,有了生与死的质感。不求所有的日子都泛着光,只愿每一天都承载着健康,浸润着温暖。

人生多困顿,故我书写欢愉。少年一贯快马扬帆,道阻且长但不要转弯,要盛大,要绚烂,要哗然。

责任编辑:杨文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获奖作品展示(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