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从考古发现到世界遗产——良渚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24-09-11 13:21:48

2024年6月14日晚,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刘斌教授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20学术报告厅带来名为《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从考古发现到世界遗产》的精彩讲座,由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炜林教授主持。

1.jpg

讲座伊始,王炜林教授代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致辞,热烈欢迎刘斌老师的到来,接着以良渚的发现史引入本场讲座。 

之后,刘斌老师以“我们为什么对五千年那么在意?”为切入点指出,在距今5千年左右,无论是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还是印度河流域,人类社会都开始进入国家文明阶段。因此,我国在距今五千年左右是否也进入国家文明阶段对我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具有重要意义。而良渚遗址的发现与认知,实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表明了人类社会的同步性。

2.jpg

接着,刘斌老师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介绍良渚遗址发现与认知的历程。

首先是人们对良渚遗址的认识经历了从点到面,从遗址群到地理单元的过程。这包括对良渚遗址从单一的遗址到遗址群与聚落的认识和对大遗址所在的地理单元的正确把握与完整性认识两大部分。

刘斌老师介绍到良渚遗址的发现者可追溯到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施昕更先生,施先生于1936年加入卫聚贤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吴越史地研究会”,受其影响在余杭良渚镇一带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十余处,并对良渚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等6处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之后出版了《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对良渚遗址的发现与认识从点到面,从单一到多样,至今日,已经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全面的规划体系、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相关体系保障,并有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等相关的技术支持。这中间既有考古人的敬业,又有政府等多方面的支持。

3.jpg

其次是让材料牵着鼻子走,追寻问题不断探索。刘斌老师指出,要正确把握遗址边界,关注文化堆积以外的空白区。他以葡萄畈遗址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壕沟为例,他讲到壕沟东岸3米多厚的良渚文化堆筑层底部铺满了石块,而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些石头为人工开采,散乱不平,其上的黄土堆积应是短期整体形成,二者似乎为一个整体。对于此现象,刘斌老师认为可能是河堤或者城墙。以此为契机:2007年5月发现了西城墙;2007年9月发现了北城墙;2007年10月发现了东城墙;2007年11月发现了南城墙,从而确认了四面围合的城垣。从发现河堤,到发现古城,这深刻体现了让材料牵着鼻子走的考古准则。

4.jpg

5.jpg

第三则是建立大遗址考古的记录系统。包括无人机航测、建立DEM模型、以及建立良渚遗址群测量控制网等。控制网分“区”、“块”、“方”三级。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布设若干大区,每区为2500米边长的正方形,每区下分25个块,每块边长500米。每块下设10米边长的方共2500个。区依坐标法编号,具有扩展性。控制网内的各项发掘,都能各自对应唯一的探方编号。刘斌老师进一步指出,做大遗址要有精确的编号。

第四,刘斌老师则是从田野考古中的透物见人入手,从古城布局、选址、材料来源、道路交通体系、环境变迁、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探索与研究。

从良渚古城所在的原始山体入手,探讨古城布局与选址的策略。

对莫角山宫殿区的解剖,从草裹泥堆筑状况,揭示关于这一大型遗迹营建年代、方法和使用过程。

从良渚古城发现的10000平方米的粮仓到余杭茅山遗址发现的面积达83亩的超大稻田区,以及所用的生产工具,可知,良渚古城以犁耕农业为主,以稻米为食。

在反山墓地发现迄今为止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墓地,出土大量精美的玉器,主要种类有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玉璜等。其中玉琮是祭神中的主要法器,而玉钺则主要是象征权力的权杖,玉璧为财富的象征。神权、王权、财权紧密结合,有着共同的崇拜神徽,具有王权神授的内涵。

对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进行调查,发现有彭公岗公岭等良渚水坝遗址,借助一些取土断面,了解了水坝工程的堆筑方式——即内部用青淤泥堆筑,外部用黄土包裹,青淤泥采用了草包泥垒筑的方式。2010年调查发现了其他高坝,2011年,利用遥感技术发现平原低坝,至此揭示出水利系统完整结构。目前发现有大约20多条水坝,将每个山沟相接,其功能推测为治水和调水等。

最后介绍了汇观山祭坛与瑶山祭坛,二者皆呈回字形,且均发现有墓葬。对于两处祭坛的性质,刘斌老师推测为观象测年的古天文台。

6.jpg

7.jpg

第五, 刘斌老师讲到要扩大视野,开展了1000平方公里范围的区域系统调查和资源调查工作,将视角关注到西距良渚古城约20多公里的玉架山遗址的环壕聚落和距良渚古城约20多公里的余杭茅山遗址的超大稻田区。

如今,新的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暨良渚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完成,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设有考古实验室、动物、植物实验室、考古档案室、文物库房等功能区块,并出版了良渚遗址群系列考古报告等,更是在2019年为配合申遗出版了《良渚文明丛书》11本。

最后,刘斌老师总结良渚文明的特点:生业方面种植水稻、饲养家畜;拥有发达的陶器、石器、漆木器工艺;实行以玉器标识权力与信仰的礼仪等级制度;在城市的选址与规划中,以山为郭,以中为尊,宫殿区、内城、外城,三环结构;建有土木高台建筑,贵族墓地建在人工高土台上;呈现出临水而居、水陆交通的江南模式,属于稳定安宁的血缘家族社会结构。

良渚古城的发现证明良渚也已经进入了国家文明,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哈拉帕文明处于同一时代,又一次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高度的同步性。

8.jpg

在提问环节中,各位同学就良渚文化申遗历程以及良渚文化所见祭坛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刘斌老师一一给予回复,刘老师讲述了申遗的心路历程,以及后续建立博物馆等方面的个人感悟。对于良渚文化中的祭坛等问题,刘老师则是建议关注良渚文化祭坛与观象台等方面的文章,以及与陶寺遗址相关遗迹现象的研究等。

最后,师生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对刘斌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9.jpg

10.jpg

责任编辑:张馨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刘斌教授带来《良渚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从考古发现到世界遗产》的讲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