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讲座纪要
2024年5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馆)、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西考古文博研究院主办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120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宇研究员带来了《福建平潭壳丘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周振宇研究员首先对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提供的分享交流平台表示感谢。接着对研究项目开展的背景进行介绍。人类的起源、演化、迁徒是现今学术界乃至全人类最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南岛语族的祖先向太平洋地区的扩散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海上迁徒;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需要;南岛语族来自于语言学的概念,即使用南岛语系的族群。
之后对于南岛语族及其研究历史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南岛语族指使用南岛语的人群,是现今主要分布在岛屿上的海洋族群。南岛语包含1200余种语言,可分为“台湾南岛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 两大类。南岛语族的分布范围北起台湾、美国夏威夷,南抵新西兰,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东至大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其主要的居住地区包括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泥西亚。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多达4亿。
接下来,周振宇研究员重点分析了南岛语族的研究现状。诸多研究成果表示,使用南岛语的各族群有相似的文化待质,存在超越族群的文化共同体,“南岛语族”的概念被注入族群与文化的内涵。南岛语族的祖先可能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在复杂的动因驱使下,沿多条路径越过南中国海,扩散到菲律宾及其他东南亚的海岛。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东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时空框架日益完善,但针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专题考古研究区域问题极不平衡。庞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语言种类、特殊的沿海-海洋生态环境就使得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成为了既重要又复杂的重大学术问题。
多学科研究手段的交错和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不同甚至完全相左的结论。如何既不被其他学科的已有结论限制研究空间,又能够跳出自身的学科局限,科学合理地结合多学科认知,进而得出更趋近于历史真实的考古学结论,是考古学在南岛语族研究中需要思考的方法论问题。
随后,周振宇研究员总结了进军海洋的原动力及必要条件。海洋性是人类适应沿海、海洋环境形成的行为特征总和,海洋性的形成包括技术储备和精神准备。并且其对照族群特征,从考古学角度观察问题。以福建的奇和洞遗址和南山遗址为例,进行讲解。并为我们介绍了考古学视野下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从语言学上讲,经历了两千年的汉化,闽南语中仍含有南岛语系的词汇,这与文化上的表现和人群迁徙的速率是完全不匹配的,基因的交流与保存同样有类似的问题。因此,通过考古学证据建立时空框架最有可能接近那条历史上的“风之路”。考古遗存是人群迁徒、文化交流的物质存在,但是考古学文化并不一定对应单一族群,同一族群随着时间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可能产生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此在考古学视野下开展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有必要厘清相关概念。
之后,周振宇研究员介绍了福建与南岛语族之间的文化关系。例如,“大坌坑文化”的居民被认为是目前广泛居住于太平洋的南岛民族的祖先。大坌坑文化的年代实际上和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年代有很多重合之处(距今6000-4300年),在这一时期,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人群移动是相当频繁的,大坌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跨越台湾海峡的这些文化和族群互动是分不开的。岛尾I遗址的发现己经证明南岛语族 “老家” 的文化在距今8000-7500年左右就已经存在于今天的福建沿海,壳丘头文化和在其后发展起来的福建新石器时代文化,实际上已经是南岛语族“老家”文化的新阶段了。在此基础上,周振宇研究员还总结了本项研究的最新认识:1.建立台湾海峽西侧7500-3000年时空框架2.辨识出连续发展的考古学文化序列3.复原7000年以来聚落型态4.多学科研究支撑下的沿海生计模式5.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特征。
中华文明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2021年底启动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研究”项目,以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港澳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为重心、放眼东南业和太平洋岛岭,在“考古中国”项目中最具世界视野,意在以面向海洋的视野,揭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宏大进程、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
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沿海地区的史前考古进展,以及对南岛语族祖先人群的深入认识,使我们可以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东南模式,窥探内陆文明向海洋迁徙的特征规律,了解海洋文明的起源、发展、扩散历程。
最后,周振宇研究员与现场的同学们进行了热切的交流与互动,并耐心地一一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师生们再次以热烈掌声对周振宇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