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住宿式书院红色育人工程“五老”访谈丨石宝魁教授:看似不能却有为
为发扬“五老”精神,讲好红色故事,让西电红色基因赓续传承。根据学校相关要求,2022级住宿式书院联合学校离退休工作处开展“五老”访谈系列活动,积极打造红色资源库,走好红色育人之路。首期访谈我们邀请到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石宝魁教授。石教授从求学西电到建设西电再到如今光荣退休,与西电的故事已经续写了60余载,他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及学科建设工作20余年,主导参与了研究生学科建设多个关键节点,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母校,为学校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采访过程中石教授谈到西电从红军时期的“无线电通校”开始,先后于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河北获鹿和张家口等地办学,1958年迁址陕西西安,1960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1988年定名为如今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石教授1959年考入西电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选择求学西电、建设西电是因为一腔爱国荣校的热血,他谈道:“最初的西电是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西电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能成为西电学子和西电建设者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见证着西电几十年的发展变迁,看到母校如今在各个学科领域取得的成就,我感到无比自豪,我真诚的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谈及他20余年的学科建设工作,石教授回忆起自己在我校研究生学科建设过程中主导参与的几个关键节点,讲述着在校领导带领下的奋斗故事。1989年6月16日,国家计委批准在校“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建立《综合业务网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银行贷款),正是因为石教授等同志主动向领导提供关键信息,校领导据理力争,为学校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成功申报了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石教授积极承担了学校为国家代招(代培)出国预备研究生任务,从1981年到1985年间,学校共代招(代培)50多名出国预备研究生,其中涌现了多名英才,国际知名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尧学和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郭英杰等就是杰出代表。此项工作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动学校与国内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1981—1998年间,在校领导带领和相关部门及石教授的努力下,学校共获得了“机械制造”“军事指挥学之密码学”和“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学”等11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经西电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生中,一共产生了十几位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后石教授谈道:“研究生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建设。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设置学科、提高现有学科水平并创建新的学科、构建结构基本合理的学科体系、产出具有标识度的建设成果,为出色完成国家赋予的三大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贡献力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已经有90余年的建校历史,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学校又开始了新的长征,向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前进。今天看到了我们学校的青年学子和年轻党员们我非常欣慰,我有句话想送给大家——青年人要把看似不能为变有为,勇敢者的道路永远宽广,希望你们奋力前行、敢作敢为,积极投身到学校发展建设之中,我相信西电建设世界一流高等学校的目标最终一定会实现!”
本次访谈圆满结束,书院学生党员黄心烨、葛福林等同志表示:“我们通过聆听红色故事,深入了解了母校辗转的办学历史、光辉的红色校史和特色鲜明的发展史,作为西电学子我们深感荣幸,同时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反哺母校的决心意志。通过了解石教授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工作历程,我们收获了很多促进自身成长发展的宝贵经验,作为新时代青年和青年党员,我们更应该敢作敢为、砥砺前行,积极投身学校和国家的发展建设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据悉,2022级住宿式书院开展“五老”访谈系列活动并开设线上专栏形成访谈辑录,旨在落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红色育人工程实施方案》相关安排,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深化红色育人中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通过采访老一辈党员,让青年党员学生了解前辈艰苦奋斗、努力践行初心使命的人生历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奋进新时代,通过聆听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让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为学校建设、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西电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