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以育人为本办学,为学生未来育人

发布时间:2024-09-13 12:40:08

1.jpg

我们学校创办之始就把“百年名校,百年树人”作为学校的发展愿景。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在制定“三五、四五”十年发展规划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核心是从2020年“三五”规划开始,全面开展以积极育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把育人工作摆在第一位。今天我要与老师们交流的主题是:“以育人为本办学,为学生未来育人”。

我们知道,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当下高校不仅忽视了人的培养,同时产生了许多的混乱与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探讨“为什么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这三个问题,只有理解和解决这“育人三问”,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才培养,也才能为学校发展注入恒久的力量。

 下边,我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讨论这些问题:

一、遵循教育规律,把“育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二、坚守教育精神,做“培根育魂”的教育

三、创新大学制度,将“育人”做到实处

一、 遵循教育规律,把“育人”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25日考察闽江学院时语重心长地说:“我历来最重视‘立德树人’,老师们的责任就是教学生怎么做人。”

《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教书育人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他说:“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教书是形式,育人才是本质。”“真正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看得清脚下的路,并拥有抵达远方的能力。”

著名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大学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

学习和分析这些关于教育的论述,可以进一步认为:

(一)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人格养成

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从认识到实践都有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种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仅仅等同于知识传输,普遍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教知识,教师的职责是完成教授知识的过程,因而形成了重教书、轻育人的普遍现象。而学生的任务也是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了重名利、轻修养的普遍趋势。

在这样的教育生态和惯性中,部分老师也形成了简单的教学方式和习惯:照搬教学大纲和教材,沿用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照念PPT,产生“水课”现象,导致学生厌学,缺乏学习兴趣与动力。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出现教与学的严重脱节。

还有部分老师没有把育人摆到重要的位置,没有安排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育人之中。

实践教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导向,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对接,以致于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实践运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这一现象,我们看到: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追求快速发展。因此,教育重点就转向对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向对“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由“人”向“才”的培养更是走向极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似乎变成了唯一的价值和目标,即使当下讨论的转变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也仍然是把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这种思维中,人的“才”就成了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创造人的价值,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

教育具有实用价值、根本价值和终极价值。实用价值是传播知识,获得生存技能。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教育真爱,使人爱人,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有价值、幸福的人。

中华文化传统从来都是重视育“人”的。孔子《论语》曰:“君子不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忧道不忧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道一以贯之”等等,都是重视人格的教育和培养。

到宋代张载提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本来没有心,是人给立的,是我们上祖的圣贤们给立的。其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感召着世世代代学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民族的脊梁,繁荣了中华文明。

因此,我认为:我们不能淡漠育人,更不能在实际上放弃育人。

(二)我们必须重视对人的培养

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曾经愚蠢地认为,歌唱得好,球打得好,字写得好,文笔好,抑或某一方面有特长就是有才华。后来才发现,灵魂的觉醒,思想的升华,人格的独立,才是真正的才华。”

我们厦门工学院自办学以来,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为了转变目前人才培养中“重才”“轻人”的现象,系统性地设计了价值观教育,在全校开展博雅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引导学生在价值观上形成更高的追求,避免短期的功利主义,努力让学生成为活得更有意义的人。

作为教育目的的“人”的培养,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个方面。特别是人生发展的教育,在我们当前教育中更为缺乏。我们忽略了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的教育。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关心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关心学生的价值取向,要让学生理解人文价值,坚守人格底线,思考人生意义,从而成长为一个真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学校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遵循教育规律,以问题为导向,以成果为导向,设计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21年秋季开始实施,今年秋季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又一次修订并开始实施。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把学生培养成人”作为基本理念,特别设计了以“博雅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让学生在厦门工学院获得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拥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终身发展基础,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格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落伍,让每一个人都能成功毕业”,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也是我们学校的教育文化。

(三)我们落实育人为本的基本思路

既然以育人为本,我们就必须有正确的思路,我们的思路主要是:

1、强化“三位一体”中的博雅教育

(1)我们一直在推行“博雅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在“三位一体”中,又特别重视博雅教育。学校开设的博雅教育通识课程分成三大类:一是人文科学,二是社会科学,三是自然科学。首开十门课程作为全校性必修课。

开展“博雅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中能够广泛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从而理解不同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让学生发展出可以在多个领域之间融会贯通,可以胜任专业外的其他学科和职业转换的技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使他们在自己的个人领域成为真诚、秉持正义、同情弱者的君子淑女,成为对社会有担当、对他人充满责任心的好公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校还成立“国学院”,把讲授传统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传习录》等“五书”,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从大一到大四安排学分课时学习与修行。这“五书”既是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教科书。学生经过系统地学习,能在整体上把握世界,能从整体上认知人生和人性,还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且“强力而不反”——变成内在的生命力量。

(3)我们还倡导博雅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部按国家要求思政6门公共必修课开展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和爱国情怀。

2、知识教育(专业教育)

我们在知识(专业)教育体系中设置有文、理、工、商、艺五大门类、33个专业,以工科为主,以现代产业前沿技术的智能制造、自动化、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计算机、电子信息、通信、物联网、电子商务、网络新媒体等为主,形成专业群,布局学校的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对接社会新技术产业链。

为了应对社会新兴产业对人格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校在学科专业基础相近或关联较大的基础上,实行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又把33个专业按大类组建成13个大类专业,实行“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科交叉、学科融合、重构专业知识”的教育模式。

今年学校又推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造、融通运用”的高阶教学目标,全校性进行AI教育的高质量教育教学目标,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方法的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多样化,一专多能,融通运用。

3、培养学生的“十大能力”

当今社会十分重视员工的综合能力,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企业,学校注重学生的“十大能力”培养。

    (1)人格魅力;

    (2)终身学习能力;

    (3)组织领导能力;

    (4)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5)批判性思维能力;

    (6)创造创新能力;

    (7)情商;

    (8)沟通谈判能力;

    (9)专业技术能力;

    (10)精细化做事的执行力。

学校注重综合性、设计性、探究性的实践教学,建设了大量智慧教室、实验室、实践创作坊、产业学院实训室。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通过项目式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育信息化

学校还特别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学校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信息化平台,推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全面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还建设了大量实验室、实训室、仿真教室、智慧教室。全校接入互联网、宽带,以满足信息化教学要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渐普及。2025年前全校将实现一网通,提质增效,运用教育信息化来实现教育现代化。

5、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实现八项转变

在育人与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所有教职员工都要积极实现八项转变:

   (1)把知识为本教育转变为能力为本教育;

   (2)把灌输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型学习;

   (3)把共性化教学转变为个性化教学;

   (4)把内卷化思维转变为批判性思维;

   (5)把单向型教师转变为双向型教师;

   (6)把经能型教师转变为人师型老师;

   (7)把学生事务性管理转变为价值性教育;

   (8)把行政化管理转变为企业化管理。

厦门工学院始终不忘使命和初心,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昂扬激情,推动各种改革,改革一切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观念和习惯,改革促发展,始终让学校保持生机与活力。

八项转变是对教育教学的深度改革而发生的质变,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体制机制创新,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到教育质量提高和内涵建设。

经过实践探索,已经让学校悄悄地发生转变,提升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新生录取率、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都创下同类高校的新高,同时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在社会上不断攀升,已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支持着学校的发展。

二、坚守教育精神,做“培根育魂”的教育

按照教育规律,教育教学必须以育人为先导,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定要突出时代性,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教师在育人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引导,在教书中育人,在育人中教书,让学生带着愿景来学习,明确大学四年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对有问题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单纯训斥、抱怨,甚至抱着放弃的态度,而是要更加关心,用各种方法开导他们,以人性的关怀去感化他们,让他们的思想得到转化,心灵得到启迪。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并积极予以解决。

(一)将“教”与“育”自觉地融合在一起

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大部分人无奈地处于教与育、教与学的游离之中。由于高校科研要求的数量化,名目繁多的各类比赛,形式化的制度与考核、评价指标的引领,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处于教书与育人、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实践的游离状态,很难把学生的教育挂在心上。

在我们的学生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特情生,而从精神状态来说,还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确实存在问题。但是我们目前还是消极地应付,有的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才予以介入。有的学生学业出现困难,挂科了才给予警示,却都没有从根本上设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病前预防措施,没有培养学生抵御困难的能力。

一名师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书育人的实效自然可想而知,他们深厚的学术素养、继承与创新的知识能力、严谨的治学心态都会得到学生的信服和尊重。这样的教师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

(二)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

真诚对待教育、热爱教育、爱戴学生、亲和育人,岗位就是课堂,老师要喜欢自己的事业,喜欢自己的施教对象——学生。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天生需要被爱护,渴望理解和尊重。我们老师就要亲和他们,与学生平等相处、因材施教,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主动地发展。

因此,对学生的爱就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予以具体的关怀。爱的教育不仅贯穿在集体教育中,还渗透在和学生的个别接触中。既要爱学业优秀的学生,也要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学生生活中的益友。

教育,是无私奉献的事业;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谓,师德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只有提高了师德修养,才会明白何为育人,明白教书和育人的密切关系,才能肩负起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

(三)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的灵魂

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

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在智慧与精神上应该具有如下13项特征: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

(3)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

(4)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

(5)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炫耀。

(6)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唯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7)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充满激情、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8)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对他们负责。

(9)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情感和方法。

(10)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下对犯错误的学生的理解、尊重。

(1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12)成长需要激励。孩子最需要成人的安慰或鼓励,学生最期待教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

(13)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教师带着愿景来教书,学生就会为了愿景而学习,树立了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教师应该追求有灵魂的教育,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让“真善美、公平、自由、和平、大爱”这些崇高的思想精神,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美好,这样教育致力于培养出的既有血气又有肌肉,既有骨气又有脊梁的新一代青年。

(四)培养学生成为文明人

我们学校特别制定了《厦门工学院学生文明守则32项》,目的是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厦门工学院学生文明守则32项》,从人的思想文化、生活行为和人格修养出发,贴近现实生活和成长规律,平实、易记、易行。希望让全校学生认真学习,身体力行,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厦门工学院学生文明守则32项》

1.必须成为喜爱读书、自主学习的人。

2.必须成为亲近老师、追求学问的人。

3.必须成为尊重同学、共同成长的人。

4.必须成为孝敬父母、感恩友朋的人。

5.必须成为节用财物、生活简朴的人。

6.必须成为珍爱健康、天天健身的人。

7.必须成为管理时间、作息有序的人。

8.必须成为热爱劳动、不怕吃苦的人。

9.必须成为讲究礼仪、绅淑风范的人。

10.必须成为戒除陋习、优雅生活的人。

11.必须成为逻辑清晰、思维理性的人。

12.必须成为善于表达、诚于沟通的人。

13.必须成为反思自律、修身力行的人。

14.必须成为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的人。

15.必须成为钻研技术、创新创造的人。

16.必须成为挑战困难、自信图强的人。

17.必须成为多才多艺、丰富人生的人。

18.必须成为继承传统、面向现代的人。

19.必须成为学有愿景、做有理想的人。

20.必须成为博学多闻、善于实践的人。

21.必须成为开明开放、开朗乐观的人。

22.必须成为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人。

23.必须成为感恩生命、充满激情的人。

24.必须成为不欺不诈、诚实守信的人。

25.必须成为严谨精心、注重细节的人。

26.必须成为遵纪守法、处事循规的人。

27.必须成为敬畏自然、怜惜万物的人。

28.必须成为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人。

29.必须成为和光同尘、和而不同的人。

30.必须成为心智成熟、人格独立的人。

31.必须成为掌握本领、追求卓越的人。

32.必须成为爱国报国、面向世界的人。

厦门工学院的校训“明志 博学 修身 力行”,修身力行是学会做人的基本功夫。《厦门工学院学生文明守则32项》就是在践行教育的理想和精神,是解决“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我殷切希望老师们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从而培养出人格独立的人,让学生都成为有智慧、有灵魂的人。

三、创新大学制度,将“育人”做到实处

2017年11月,国家教育部印发通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们需要在‘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一切’的‘三全育人’工作中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三全育人”教育格局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和整合学校、学院、机关和各部门教职员工的力量,形成“育人”的合力。

(一)“三全育人”要实现育人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育人与教书是一个整体,要实现深度的融合,不能简单地把两者分开。我们以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教书和育人分开”,在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负责教书,书院负责育人”或是“老师只负责教书,书院辅导员负责管人”,这种两张皮的做法都很片面,不能把教书与育人合二为一。

因此,学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把“三全育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提出“六个方面”的育人工作目标:

(1)全方位育人: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人格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全员育人要求:推行全校教师职员和包班制老师育人实施办法;

(3)全过程育人:将育人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在教育教学之中实现全过程育人。

(4)育人工作目标:不让一个人落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功毕业。

(5)明确育人职责:建立育人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

(6)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模块化测评,以综合能力、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毕业的评价标准。

(二)落实“育人”的承诺,所有人都要有所担当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立下了“不让一个人落伍,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毕业”的承诺。那就要求全校教师员工都要投入到育人工作之中。学校因此出台了《厦门工学院关于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实行老师包班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的“老师的育人工作职责”指导并规范了包班制工作,主要意见如下:

(1)老师要热爱教育、爱学生,要与学生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特别是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更加爱护和关注,以爱和榜样去感化每一位学生。

(2)学生入校后,老师要尽快研究班级学生,了解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信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学习和生活需求,制定每学期解决问题的育人工作方案。

(3)老师都应当经常地深入教室、宿舍与学生见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把各类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安全、生命财物安全,使之健康成长。

(4)老师要设法建立班级的良好学风,严肃学术标准和课堂纪律,帮助学生养成爱读书、自主学习与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5)老师要有凝聚力、向心力,指导班级做好每学期的活动计划,经常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6)老师要启发和帮助每一位学生做好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带着愿景来学习、带着愿景去工作。积极鼓励考研、帮助和辅导他们的考研学习,为考研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个班级的考研率要争取达到 10%以上。

(7)老师还要和每一位学生的家长建立联系,要经常把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情况向家长反馈,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帮助。

(8)老师要负责给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从大一记录到大四,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建档,全面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注重组织并发挥优秀学生的“群体智能”来影响和带动全班学生,并非全部工作靠老师亲力亲为。

(9)老师四年的工作总目标就是要落实:“不让一个人落伍,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毕业”。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学校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做到也必须做到,每位老师都应该成为优秀教师。

(三)注重“体育育人”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精神

体育育人有三大功能:一是强体魄健身心;二是培养体育文化与精神;三是改造大脑,提升思辨能力。

(1)强体魄健身心

学生要坚持运动锻炼,因为体育运动能强身健体、增强体质,学校建设各类体育项目都是为了起到这样的作用。

(2)培养体育文化与精神

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学生的修养、教养、待人接物、羞耻感、正义感、诚恳待人、尊重他人等等,通过体育教育也可以培养出来。体育必须身体力行,参与其中,才能有体验。体育精神特别丰富,特别体现在团队精神、永不气馁、永不言败、顽强拼搏、遵守纪律、遵守比赛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赢要赢得光彩、输要输得有风度等等。通过体育运动,很多深刻的道德原则自然就有体验,修养也就慢慢被培养出来,气质也随着改变。

(3)改造大脑,提升思辨能力

运动可以改造大脑。压力、焦虑、抑郁、低效等种种困扰,可以随着运动云散烟消。运动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提升脑力,放松心情,增加记忆和学习兴趣,让脑神经元连接更多、更宽的知识链,让脑神经元更加敏感灵活丰富。

因此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体能、体育精神,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养成运动习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运动者。

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丰富繁多:

①建设校园“马拉松赛道”,每年举办两届校园马拉松比赛,学校还倡导学生每周坚持多次的健康跑;

②建设两个400米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两个足球场;

③有一座50米8道的标准游泳馆;

④一座一千人座位的室内体育馆、室内篮球馆,室外篮球场十多个;

⑤羽毛球馆;

⑥乒乓球馆;

⑦排球馆;

⑧散打馆;

⑨跆拳道馆;

⑩体能健身馆;

⑪射艺馆;

⑫高尔夫练习场;

⑬网球场等运动场馆。

学校提供各类体育设施让广大师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修项目开展运动,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锻炼品格和精神,活出丰盛的人生。

学校男子足球队蝉联“福建省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2024年代表福建省高校队出征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取得好成绩。其他类别的体育项目参加国赛、省赛都取得好成绩,如舞龙、舞狮、游泳、篮球、跆拳道、射箭、跳绳等比赛项目都有杰出的成绩,不仅锻炼了学生,还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展现了同学们团结拼搏、挑战极限、创造奇迹的体育精神。

(四)科学设计学校的体制机制是做好育人的重要保障

没有一个先进的、优越的、灵活的体制机制保障,育人工作将会困难重重。学校为了确保育人工作的顺畅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进行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条例,明确各方责任,理顺各种工作关系,为育人工作铺平道路,保驾护航。主要有以下举措:

1.将二级学院转设成为办学实体。

2021年综合改革之后,学校把办学自主权下放给二级学院,使其成为办学实体,制定了二级学院的办学目标、任务、责任,以及相关考核和激励机制,出台《二级学院管理章程》《学院管理制度实施条例》,成立教授委员会,制定《教授委员会章程》等。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制度设计的完善,释放学院的潜能,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一个学院都办出特色。

2.实行老师包班制。

从2021年秋季开始,学校实行教师育人包班制度(简称“包班制育人”)。全校358个行政班,每个行政班分配一名老师,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带到大四毕业。学校大部分老师都要介入包班制育人,认真履行老师职责。

没有包班的老师、行政领导、机关工作职工、各教辅和服务单位的职员也都要求介入“育人”工作,可以自愿与学生结对,每人结对学生2-3名,在学业、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给予辅导帮助,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

3.加强育人工作的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厦门工学院教书育人工作委员会”,落实关于育人的各项任务,负责宏观教育、检查指导、督促、整改工作。

“育人与教学处”,负责日常的育人与教学工作。

学校把“育人”责任制分为五个层级,分别负责:

第一层级——包班制老师:负责班级“育人”具体工作的责任人;

第二层级——各学院:负责本学院“育人”工作的落实,学术院长、执行院长为第一责任人;

第三层级——育人与教学处:负责全校“育人”工作的开展,处长为责任人;

第四层级——学生与安全处:负责全校“育人”工作的督查与整改,进行调研、检查、督促,整改育人工作中存在问题,处长为责任人;

第五层级——学校教书育人工作委员会:负责学校“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贯彻落实等工作,校长(主任)为第一责任人。

4.建立学校育人新模式新机制。

(1)两院合一:根据学校要求,将书院的人和事合并到学院,实现学院和书院“两院合一”。每个专业学院对应一个书院,学院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共同合力履行“全员育人”,得到组织落实,责任到人。

(2)书院式社区:建设“书院”式的学生文化生活社区(学生宿舍生活区)。全校目前共有8个书院,体现人文关怀,把书院建成学生的温馨之家。

(3)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学生民主选举方式产生的学生社区管理机构“书院院务委员会”,自主管理本书院(社区)的日常事务工作。行使独立管理职权,服务于广大学生。学校倡导“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情都应交给学生来做”,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为他人服务的能力。

(4)丰富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学校支持学生自愿组织参加课外社团活动,目前已有50多个涵盖文化艺术科技体育领域的社团组织。学校给每个社团提供所需的活动场所和配套设施,常规性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广阔舞台和空间。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作能力、表演演讲能力、运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

(5)学校精心设计建设了“八馆十园”:对学生开展文化环境教育,为环境育人。最引人为傲是学校的“八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品位,产生了精神感召力,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得到熏陶和涵养。“八馆”为:图书馆、教育博物馆、工程文化馆、教育信息文化馆、校史馆、马拉松博物馆、体育文化馆、弘本书馆,美轮美奂,在全国高校也是数一数二的文化艺术展馆,常态化向师生员工开放。

(6)为老师们减负:学校各部门、各二级学院的领导和教职工要全力以赴支持老师包班制工作,给予老师更多支持,尽量减少类似各种报表、清单、汇报材料,以及各种事务性工作。

学校有两大群体:一是教师群体;二是学生群体。学校提出:“以生为本,以师为尊”的爱生尊师理念,并贯彻落实到一切工作中。我们学校董事会和学校领导主要工作是研究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急大家之所需,首先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培养好学生。

(五)设立育人激励机制

为了保障学校育人落到实处,做出成效,学校建立了完整的育人激励机制:

1. 提升教职工薪酬待遇:学校充分肯定全体教职工为学校发展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让每一位教职工都能享受学校的发展成果,对旧的工资体系进行改革,设计并实施现代大学的薪酬制度,从2023年秋季开始,全面大幅度地提升每一位教职工的薪酬标准。并且还增设了多项绩效奖项,惠及教职工,调整后的薪酬标准高于厦门乃至福建地区同类高校的薪酬。

2.学校给每位包班制老师每月发放“育人奖”奖金。

3.学校每年组织一次包班制老师考核评选,被评为“优秀育人教师”根据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加薪晋级。

4.包班制老师连续四年被评选为“优秀育人教师”,可以作为评聘讲师、副教授、教授的晋升条件。

5.学校每年组织开展“优秀班级、育人优秀导师”的评选活动,由每个学院组织全院师生员工参与评选,评选条件由学校统一设计公布,评选结果公布后由学校统一奖励表彰。

6.学校每年评选“厦工之星”,有杰出贡献、育人事迹典型的导师将会被评选为“厦工之星”,并制作手模,摆放在学校“卓尔园”群星大道上,作为“终身荣誉”称号。

以上六大方面的奖励都是受益于教师和职员,同时激励大家同心协力做好育人工作。

(六)向模范教师学习

在宣传表彰方面,由学校宣传部门专门推出“厦工之星”“燃灯者”“馆园会客厅”等宣传栏目,讲厦工故事,宣传和表扬优秀老师培养学生的动人事迹。多年来已经涌现一大批“厦工之星”和优秀教师:

“厦工之星”有:苏涵、李咏梅、王加贤、刘岩民、林金燕、陈龙华、沈娇梅、陈敏希、高丽贞、闫循龙、应志远、黄小雁、柯晶莹、黄国良、张军、张佑林、管典安、刘善榕、袁菲等。

“优秀教师”有:吴琼、谢志春、董鸣鹤、许锦端、杜娟、谢鑫泉、黄颖思、袁越、余家红、李娜、汪秋分、姜姝宇、李春辉、潘可贤、章学增、蔡丽煌、李金凤、陈燕燕、陈静、刘琴、周小平等。

还有许多优秀老师排队等候采访,他们的故事都很精彩动人,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好榜样。我希望新入职的老师们踊跃主动地承担老师包班的光荣职责,为学校育人工作多做贡献。

优秀教师的“育人”有两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生命情感发动,“动之以情”。就是对学生投入“真爱”。学校大批优秀的老师平时能与学生真诚地沟通,注意观察,注意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困惑与困难。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只有老师动真情,学生才能动真心。

二是情理启发感悟,“晓之以理”。细微之处见真情。学校优秀老师对学生细致耐心地说理,让学生心悦诚服。只有把道理讲通了,心情才能舒畅。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亲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生命就会觉悟。

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必然不负众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信仰、有灵魂、有理想、有追求的新一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我们必须认真践行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坚守崇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把育人工作放在首位。

以育人为本办学,为学生未来育人,不仅是我们的理念,更是我们的实践行动!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谢可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以育人为本办学,为学生未来育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