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种好“订单田” 走出“振兴路”

来源:江苏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9-27 16:05:11

在张家港市唐桥镇金村,该村“90后”村干部李强穿梭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机服务队将一辆辆智能农机开到田间地头,以科技护航小麦生产。李强是扬州大学农学院2014级“张家港班”学生。经过在校4年校地合作“订单式”培养,毕业后他主动扎根乡土,组织村民成立农机、植保、运输等专业化服务队,为周边乡镇近4.7万亩农田提供农业专项服务,让农耕有了“科技范”,为农户蹚出了“致富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近年来,扬州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大地,携手地方政府开展“订单式”高素质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时代“新农人”,在推动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中走出一条具有“扬大担当”的“振兴路”。

先行先试 探索人才培养“特色路”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考察多所涉农院校后认为,目前我国涉农人才培养存在着缺乏招生就业闭环支持政策、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等问题。由于缺少“三农”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有效衔接的制度设计,基层农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普遍存在。

如何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解决上述问题?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入学有编、毕业有岗”改革试点,鼓励涉农高校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基层农业人才培养新路径。

“作为我国最早创立的农科院系之一,我校早在14年前就开展类似‘公费农科生’的定向培养模式探索。”焦新安告诉记者。据悉,自2010年起,扬州大学与地方政府开展“订单式”校地联合培养,相继开设“张家港班”“常熟班”等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培养“定向班”,按照“优生优先、双向选择、全员分配”的方式,培养数百名优秀的“新农人”,为地方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2023年春天,这趟校地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专列”再次驶向昆山、苏州主城区(吴中、相城)等热土。通过校地紧密合作,升级打造基层农业农村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新模式,让更多农科毕业生与乡土深情相拥,共同为当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校地协同 形成产教融合“快车道”

“这是智慧农业监控系统的传感器模块,就像农业生产中的‘耳目’,可以实时感知农业生产环境的各项关键指标……”在昆山市陆家镇华东农业科技中心,扬州大学农学院2023级“昆山班”16名学生沉浸在智慧农业课程的“实景课堂”。根据培养方案,未来3年多时间里,他们将在校地间不同课堂“频繁穿梭”,接受多位校内外专家学者、实践能手的共同指导和考评,汲取多重知识养分,在广袤的乡土田野上书写“一懂两爱”大论文。

“只有持续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深度对接,不断整合科技、实训、培训等平台资源,才能提升学生们的多元化素质,交出满意的‘订单式’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答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杨泽峰表示。

经风雨,长才干。日前,在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大田种植训练计划”甘薯试验田中,“昆山班”学生陆冰彦和同学们三五成群,动作娴熟地进行浇水、除草等作业。“在自己的责任田劳作,让我更好地掌握了相关作物的农业种植技术,也坚定了我学好农业科技,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近年来,扬州大学建立并升级打造耕读教育基地,组织“定向班”学生全员参加“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分田到生、责任到人,系统培养学生自主生产、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规划等能力。

为了精准对接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人才需求,该校还因地制宜制订实践课程“菜单”。在坚持校内理论教学基础上,与张家港、常熟等各地实践教学平台有效衔接、轮茬培养,让学生带着理论思考下田、带着实践体会回到课堂,真正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耦合联动的“最后一公里”。

敢想敢为 绘就建功立业“新蓝图”

“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扬州大学党委书记焦新安说。近年来,扬州大学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着力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为“定向班”学子铺设全方位的创新实践“沃土”。

在大二下学期社会实践中,2020级“常熟班”本科生费思怡在走访调研中认识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性。在学院科创导师沈新平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积极参与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农村生态养殖”项目。毕业之际,她带着两年多的科研成果,毅然回到家乡——常熟市海虞镇七峰村,希望通过引入现代化养殖设备和技术,改善当地养殖粪污处理难题,推广绿色种养模式,为乡村振兴打造一条可持续的生态链。

为了鼓励更多学生由理论“创新”投入创业“实战”,自2014年起,扬州大学推进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建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教授张洪程领衔的“导师库”,实现“一生一导师、一人一方案”,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实践中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学校鼓励以赛促学,以创新引领创业,积极构建“赛—育—训”竞赛育人体系,围绕国、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活动。

近年来,一批批“定向班”学生深入农业一线,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追求卓越。近5年来,近50名“定向班”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中摘金夺银,100余名学生获得相关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其中,“盘中餐”“慧眼识麦”等多个项目走出实验室,广泛应用于地方农业生产实践,为地方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责任编辑:江苏教育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种好“订单田” 走出“振兴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