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豫章师范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二十四)

发布时间:2024-07-16 10:22:15

为深入调研智慧于都建设及其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探索富硒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和践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师生大思政实践活动,7月12日,豫章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梓山镇潭头村,探索富硒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探究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振兴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图片_20240715192217.jpg

富硒产业园

踏入潭头村,实践队员即刻沉浸于新农村建设的风貌之中。这里,环境焕然一新,一幅幅生动的绿色画卷展现在眼前,绿油油的稻田、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挂满藤蔓的富硒作物,无不彰显着这片土地的勃勃生机。

随后,实践队来到梓山镇潭头村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该产业园作为稀有的富硒土壤集中区,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创新的发展模式吸引了众多关注,同时产业园作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一直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发展对象。近年来,于都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富硒这个品牌打好”的嘱托,立足优质富硒资源优势,探索实施“硒+”战略,不断健全富硒全产业链体系,以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农户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创造数字化营销的新思路,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到富硒产品,此外,还引入了智能化的农业生产管理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等数据,实现了精准灌溉和施肥,富硒产业园正逐渐走上数字化发展的快车道。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为当地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于都已形成富硒水稻、富硒水果、富硒茶叶、富硒禽蛋、富硒杂粮等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实践队员深入田间地头,亲手摘下新鲜的蔬菜,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在采摘过程中,队员们观察富硒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了解富硒水稻和特色蔬菜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模式,探究潭头村通过“生产销一条龙”的富硒农业全产业链,以及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实现村财增收、群众致富的生动实践,对富硒产业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以及市场前景有了进一步认识。

微信图片_20240715192241.jpg

微信图片_20240715192130.jpg

微信图片_20240715192138.jpg

中国于都硒博物馆

实践队走进中国于都硒博物馆,硒博物馆作为展示硒资源、硒文化和硒产业的重要窗口,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历史底蕴,馆内展示着近年来于都富硒产业的发展成果,记录了当地富硒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于都人民所创造的光辉成就。

实践队员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驻足观看珍贵的藏品和展板,记录下关键的信息,通过丰富的展品、生动的图文和多媒体展示,实践队员对硒的发现历程、分布情况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认识,并了解到硒在农业、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在互动体验区,大家积极参与各种有趣的实验和活动,亲身感受硒的独特性质,同时实践队员通过全方位学习硒对人体的好处、对农业发展的新型增长点,认识到依托硒土特色资源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更是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依托硒土特色资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和管理经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农业的转变,拓展农业产业链,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根据对硒土资源及其产业的深入学习和调研,实践队员将所学专业与其相结合,提出看法和建议,为新兴农业发展注入新的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微信图片_20240715192226.jpg

微信图片_20240715192154.jpg

微信图片_20240715192210.jpg

站在潭头村的村口,回望这片充满希望与生机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正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村民们的付出和努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于都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在实践队员心中逐渐明晰,他们扎根农村田间地头,助农采摘蔬果,唱响助农“丰收”之歌,深入硒博物馆学习农业赋能经济产业发展,唱响乡村“硒”望之歌,展望未来,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学生志愿者和教育工作者能够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来,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于都这片红色热土的故事,积极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唱响新时代“幸福”之歌。

责任编辑:刘翀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豫章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梓山镇潭头村,探索富硒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