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韵“洪”潮·文化兴村——传承文化瑰宝,共绘乡村振兴 -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 一站式云平台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当前位置: 首页

暑假社会实践 | “陈”韵“洪”潮·文化兴村——传承文化瑰宝,共绘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4-08-12 14:58:49

文化

在这片被岁月温柔以待的土地上,每一块砖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缕炊烟都承载着故事的芬芳。我们走进大陈村汪氏宗祠,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踏上一段非凡的文化探索之旅;漫步洪福村,我们领略到洪公拳的刚劲与三色文化的绚丽多彩。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中,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跨越世纪的沧桑,汪氏宗祠巍然矗立,其古朴韵味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闪耀着永恒的光芒。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汪氏宗祠凭三进院落、二天井的精巧布局和精雕细琢的梁枋彩绘,展现出一派古朴典雅的风貌。俯瞰宗祠,徽派建筑风格跃然眼前,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穿斗式木构架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步入祠内,解说碑映入眼帘,其上镌刻着“椒聊百世,衍播千里”的隽永词句。汪氏宗祠的悠悠历史,低语着家族的辉煌与传承。内墙上,家风家训字字珠玑,修身齐家之道跃然其上,与大陈全村福和谐共融,勾勒出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风貌图。


1.jpg


宗祠内,功能区域错落有致,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古色古香的戏台。戏台之上,横匾高悬,上书“观我非我”四个大字,意境深远,引人深思。两侧楹联“得意无非俄倾事,下场还是普通人”,以戏喻人生,告诫世人繁华易逝,终归平淡的哲理。


2.jpg


穿过天井,步入中厅,面阔五间的宽敞空间内,粗壮的梁架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六州保障”横匾,彰显了汪氏家族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前柱联与中柱联上的鎏金大字,字字铿锵,犹如历史回响,让人感受到汪氏文化的深厚底蕴。

正对戏台的观众席中,一排排质朴的竹椅静待宾客的到来。席位之后,一面巧妙设计的可移动木墙,将在特殊节日里缓缓拉开,先人牌位便显露出来。木墙推开后,列祖列宗得以目睹后人的卓越表演,共襄盛世辉煌,细品新时代文化的醇厚芬芳。


3.jpg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大陈村文化礼堂,村民合唱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这支由60位淳朴农民组成的“声之队”,在“庆建党百年·享美好生活”浙江省群众合唱大赛中,与专业团队同台竞技,以非凡实力摘得“银奖”,备受瞩目。


4.jpg


往昔,农闲时光被围坐打牌与闲谈占据,村庄氛围闲散。而今,随着汪叔叔倡导的村歌风潮兴起,大陈村焕发新生。村民们在悠扬的歌声中找到了共同的节奏,村民精神生活得以丰富,村庄愈加和谐团结。“以前农闲时,大家不是聚众打牌,就是在一起分享生活琐事。自从汪大哥带大家唱起了村歌,大家在闲时有了统一的娱乐活动,乡风也更加文明。”合唱队成员邱红霞感叹道。

一曲村歌,仿佛拥有魔力,它拂去了旧日的尘埃,唱出了大陈村民的新时代风采;它点石成金,绘就了村民们幸福美满的新生活画卷;它更如纽带,凝聚了人心,展现了大陈村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5.jpg


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一个不经意的创意火花。汪叔叔在追溯家族历史时,被汪氏先贤的礼乐家风与“大陈面”背后的温情故事深深触动。于是,一个将故事融入歌声、传唱乡间的念头油然而生。《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与《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两首饱含深情的村歌,在何蔚萍的助力下绽放光彩。从此,大陈村的歌声便响彻四方,继而飘扬至北京人民大会堂,赢得“中国村歌发祥地”的殊荣。

如今的大陈村,村歌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迟到者以歌代罚,喜事庆典歌声相伴,日常教学亦不离村歌。在这份深情与共鸣中,村民们重拾了归属感、荣誉感与责任感。村庄的凝聚力与日俱增,风气日新。

展望未来,汪叔叔满怀壮志,他计划将大陈村的村歌从1.0的歌唱时代推向2.0的演艺新篇章。通过创新主题实景剧《你好江山》与沉浸式村歌剧《大陈见面》,文化生活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带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两部作品选本村村民为主角,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截至目前,《大陈见面》已成功演出59场,吸引上万游客,拉动了村庄夜间经济的发展。在这片被歌声浸润的土地上,曾经的不和谐之音,正逐渐消散。村民们的心更近了,笑容更多了。

在大陈村悠久的历法传承中,农历十月十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一天被称为“老佛节”。老佛节是村民在秋收之后,感恩自然恩赐、共庆五谷丰登的传统节日。然而,这一节日在前些年偏离了初衷,演变成了一场场比拼排场、挥霍无度的“饮食盛宴”。村民们不惜耗尽积蓄,只为在宴席上展一时风光,这种风气背后却是村民们的疲惫与无奈。

面对这一问题,范云燕回忆:“那时候的大陈村每逢农历十月十,为了争面子,每家每户都要大摆宴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声吆声( 即‘猜拳’),颇有梁山好汉的豪爽!但背后则是村民们花光小半年积蓄,打肿脸充胖子的无奈。”

为了扭转这一风气,大陈村干部展现出高度的智慧与长远的眼光。他们没有简单地叫停,而是深入民心、巧妙引导。自2005年起,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悄然兴起,传统的“老佛节”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华丽蜕变为“大陈麻糍文化节”。这一转变,不仅保留了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将重心转移至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上。古村风貌摄影展、麻糍制作技艺擂台、地方风味小吃比拼、文艺晚会以及好媳妇、好青年表彰大会等活动,每一场活动都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为了成功举办“大陈麻糍文化节”,文化站积极助力,协助村民组建了威风锣鼓队、女子腰鼓队、排舞队及民间坐唱班等多支文艺队伍,并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昔日沉迷牌桌与麻将的村民们,纷纷加入这些文化团体,投身于集体活动中,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他们在参与中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审美情趣与思想觉悟都得到了提升。


6.jpg

7.jpg


“大陈麻糍文化节”以其独特魅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并于2009年3月获得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至今,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共襄盛举,品味地道的麻糍,欣赏精彩的村戏,漫步于古村落的青石板路上,见证传统文化的演绎与传承。

村民毛小云便是这场文化盛宴中的受益者之一,他边唱着悠扬的村歌边售卖着麻糍,曾创下三天收入四万元的佳绩。他满怀喜悦地说:“每年的麻糍文化节,都是我们大陈人的丰收节、欢乐节,它让我们的日子更加甜美,心灵更加富足!”

三色文化指的是“红黄绿”三种色彩文化,红色指的是红军文化,黄色指的是当地独具特色的夯土墙建筑文化,绿色指的是猕猴桃农业和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8.jpg


沿着塘源口乡洪福村福石岭数百米的山体石阶拾级而上,一栋栋黄色夯土墙房屋出现在眼前。房屋改造后,室内大厅、客房装修基本定型,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嵌于山间。在这样美丽的村落中,也有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9.jpg


红军挺进师曾四进塘源口,在当地山区先后发展63名党员,建立7个党支部和3个党小组。当时,地方上的党员和贫农团员们为红军站岗带路、探听敌情、运送物资,有力支援了红军的游击战争。如今,在洪福村幸存的翁氏宗祠墙上还留有“当红军最光荣”和“红军是为工农谋利益的”标语,字体遒劲、字迹明晰。

时光荏苒,烽火散尽后,大部分村民搬迁异地。山间留下的16栋民房,按照相关政策需要拆除。然而,考虑到拆除工作的高昂成本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村两委深思熟虑后,作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决定:统一收回这些民房,进行精心修缮与升级,致力于保护性开发。这样不仅保留了村庄原有的质朴风貌,还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成为了村落中一张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文化名片。

猕猴桃是当地的明星产品。洪福村猕猴桃种植户夏继荣在接受实践小队队员采访的时候,对自己种植的原生态猕猴桃自信满满:“我们会为猕猴桃生长搭建木架,让猕猴桃幼树按照‘一干两蔓’标准树形生长,从而增加树体的抗风性。这样猕猴桃树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光热条件,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天地精华,长出饱满优质的美味桃。”如今,洪福村的猕猴桃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果园”,实现了匠心传承与市场智慧的完美融合。


11.jpg


红军故事凝聚了人心,增添了发展动能;黄色夯土墙保留了民风,吸引了游人来访;绿水青山扮靓了村庄,兴旺了产业。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体富了,洪福村凭借文化的力量,成功实现了乡村的繁荣与富裕,树立了文化兴村、文化致富的典范。现在村民们深知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7月11日午后时分,社会实践团队有幸邀请到了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洪公拳”的杰出传承人——张祥有老师,张老师引领我们踏上一场探寻深山秘传武术的奇妙之旅。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中华武术的浩瀚与深邃。

从基础拳法至复杂多变的招式,张老师精湛的武艺展现着对武术的极致追求与尊崇。他的每一个示范动作,都透露出对洪公拳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心。在张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团队成员穿越时空隧道,亲历了洪公拳从祖师爷单枪匹马力退群敌的传奇到薪火相传、蔚然成风的辉煌历程。


12.jpg


在与张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担当。他致力于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洪公拳的精神与技艺得以延续。这份坚持与努力,也激发了团队成员保护文化根脉、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切共鸣。

展望未来,我们团队将积极响应张老师,持续研习洪公拳,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多元化的非遗文化传承方式。我们将继续融创新于传统,让非遗文化鲜活呈现,实现“活态传承”,共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篇章。


13.png


责任编辑: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暑假实践
    Baidu
    map